山東艦上,深藍夢中——為戰機“刀尖伴舞”的人
“不遺憾,因為每次釋放‘飛鯊’,我都覺得自己在打出那顆致命的子彈,這是屬于航母人的進擊。”被問及是否遺憾不能親身上戰場,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隊員高翔神采奕奕說道。
7月上旬,剛剛結束訪港行程的隊員們興奮尚未褪去,收獲的每一聲歡呼與每一句稱贊都像對過去海上苦戰的由衷嘉獎——幸福的光暈仿佛為航母也鑲上了金邊。
起降保障中隊,是山東艦上被稱作“刀尖伴舞者”的特殊團隊,曾全網風行的“航母style”正是這支隊伍千百次默讀的身體語言。
在登上甲板前的最后一道狹窄入口,一行紅字像是宣誓般寫道:“上甲板,就是上戰場。”有的戰士戰場在萬里長空,而有的戰士戰場在萬平甲板,他們同等地為每一次可能的勝利,拼上全部。
眼——毫秒間最精準的錨
晴空下,甲板上,在這被稱作“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的方寸之間,有一雙眼睛,如同最精準的錨,捕獲著余光游走間三個方位的變動。在1~2秒的鉤錨后,這雙眼睛將告知大腦,艦載機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刺向萬里穹頂。
起飛助理引導戰機滑入起飛位(扈秀帥 攝)
“站在面向艦載機稍偏右的位置,我的目光一定要同時囊括多個不同戰位的信息。比起大幅度轉頭,僅僅快速轉動眼珠也能縮短時長,省出1秒,戰機就能早飛1秒。”高翔站在銀白色殲-15艦載機身旁,挺拔的身體被鮮亮色塊錯落分割,綠色內衫、黃色馬甲、白色手套、黑色長褲,服帖地包裹著戰士,讓灰色甲板也平添幾分生機。
高翔介紹,在釋放艦載機“飛鯊”的關鍵節點,至少需要“眼觀三路”,才能在分秒間獵取關鍵信息,一旦有人作出表示異常的姿勢,他必須迅速決斷并向整個甲板傳達“特情”提示。
黑亮、清明、炯炯有神——這雙眼睛在長期刻意練習下,眼部肌肉時刻保持適度的緊張,瞳孔則機敏地游移,以便把“飛鯊”的狀況悉數收于眼底。
作為軍校畢業的大學生軍官,高翔并非“空手而來”,他已經裝載了前沿理論、遼闊視域與開放頭腦,這類高素質的現代人才亦成為山東艦轉型“現代航母”的增量引擎。
除了敏銳鷹眼,這艘巨艦還渴望著另外一些專注的眼睛。譬如,甲板另一端的操作員,他們的眼睛需高度聚焦起飛助理的一舉一動,尤其是最終“凌空一指”的手勢一揚,“就是這個瞬間,必須立刻判斷,按下起飛按鈕,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中隊官兵于皞盛解釋,快了會誤判,慢了像故障。
凌空一指(扈秀帥 攝)
為了在這一決定性關頭給出恰到好處的反應,于皞盛曾像初到學堂的孩子,“一遍遍默念必須給出100%的注意力,在這一刻,我們的要求是‘零失誤’。”
緊急狀況中的眼睛固然不容失誤,在平時,一雙細致、嚴苛的眼睛對設備的觀察與判讀亦關系重大。
光學設備是起降保障作業流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燈光引導下,“飛鯊”歸巢的航線被壓縮成毫厘之差的基準線——若稍有偏移,戰機就可能錯過整條甲板。
正因此,一級上士劉明有一雙較真的眼睛,“電子元件最怕‘發燒’,運行時間長,溫度高了性能和穩定性就會下降。”劉明解釋,“所以必須時刻緊盯——既要關注設備的運動曲線,也要監測實時溫度。”
咸澀海風吹了又吹,船艙上下,調度員緊盯雷達屏的瞳孔、地勤組檢查阻攔索的手電光斑、醫療兵隨時待命的警覺眼色……成百上千雙眼睛的熱切目光,織就這座鋼鐵巨艦的神經末梢。
耳——轟鳴中揪出那聲“啪”
當一架殲-15按照預計航線駛過起始點、正側方、三轉彎、瞄準下滑道,正呼嘯著艦,而此時從高達130分貝的轟鳴聲中精準揪出一聲細微的異響,需要怎樣的耳朵?
事實上,起降保障中隊的大多數隊員都擁有這般令人驚嘆的聽力,原因無他——“你已經聽了上千次正常起降聲,就像聽一首單曲循環的歌,哪個音符跑了調,耳朵比腦子反應還快。”中隊官兵李鑫林解釋。
三級軍士長郝振山,是先后服役于遼寧艦、山東艦的老兵,一對“金耳朵”早已練就不遜于探測器的靈敏度,但回憶起一次戰機著艦時的響動,一對筆直濃眉仍擰起后怕的弧度。
“一次飛行結束,我們正在進行拖動保養,突然聽到阻攔裝置‘啪’的一聲,又脆又短。”郝振山回憶,當時甲板上設備嗡鳴,拖動的索鏈嘩啦作響,但他仍然辨聽出一個“不太對”的音節,方位似乎來自滑輪部位。
果然,經過一整班人長達30余分鐘的溯源檢查,一根金屬斷絲赫然出現在滑輪組索間,“一開始查了十幾分鐘,他們說沒問題,但我心里還是不踏實,堅持再查查。否則,代價可能是一架‘飛鯊’。”
異物排查(扈秀帥 攝)
能精準捕獲一根斷絲“啪”一聲的耳朵,卻沒能聽到自己女兒“哇”一聲來到人間的宣告。
那張線條方正的臉上有了愧疚神色,郝振山柔聲說起,6月份出航遠海時,恰逢彼岸的妻子也在產房“過關”。
臨產那天,他每隔兩小時便給妻子打個遠洋電話。晚上十點,“海的女兒”開始了她的第一聲響亮啼哭,像海潮拍岸一樣不知疲倦,他的電話卻在一小時后才打來——這便成為郝振山心里極遺憾的事,那晚,甲板上的月亮他端詳了又端詳。
艦員們的耳朵,大多如此,一只豎起來,聆聽浪頭起落間艦載機剛猛的嘯叫;一只便垂下去,把家人的絮語和愛,小心盛進來。
口——載一艦“令”與“情”
“口令”,是流通在這艘巨艦千臺對講機間的“便捷通道”,是艦員們賴以溝通的“第二語言”。
高翔仍會常常想起,自己還是新兵時,曾在匯報轉換燈光狀態這一內容時,因為對口令陌生導致中途卡殼,他幾乎呆愣在原地。
事后,為了讓匯報口令如肌肉記憶般牢靠,高翔讓戰友配合,一人一句反復練習,從磕磕絆絆到漸入佳境,“我喊得嗓子都啞了,對方任意說一句,我就能下意識地對出口令來。”后來,他的應答總像艦載機鉤住阻攔索般漂亮干脆。
止動輪擋釋放(扈秀帥 攝)
當“零失誤”成為坐標,口口相傳的一句提示也會成為復雜場景中淬煉的教訓。
高翔記憶里,最難忘的教訓是帶教師父周小勇斬釘截鐵的那句警示:“艦載機帶剎放飛,后果絕不能接受!”
這句話源于一次模擬特情處置訓練。當時,高翔自認為處置漂亮,但他剛下訓練場,周小勇便嚴肅地叫住他,“你沒有解開戰機的剎車就放飛,直接后果不堪設想。”這番話雖簡單卻直白表露出甲板工作如何“千鈞系于一發”,任何微小疏漏都醞釀著難以承受的代價。
自此,高翔心里始終繃緊了一根弦,“不管這架飛機是否放飛,不管特情有沒有處置完,我一定要解剎車。”
“這里是海潮之聲欄目,下面請聽艦隊快訊和艦員心聲。”巨艦穩速劈開南海的浪頭,在夜色四合的九點半,一個清爽明快的廣播女聲占領了許多耳朵,與海潮一起伴眠年輕的戰士們。
相較于一張標致的北方女孩面孔,更多人更熟悉的是連蕙靚的一副好嗓音——有時它會清脆地播報船艦上的最新動態,有時它又溫柔地讀出一個初次航行的新兵滿懷新奇與困惑的來信。
艦舞長空(扈秀帥 攝)
這個被大家親昵地叫作“靚靚”的女兵,不僅是一個能力絕不遜于男兵的出色戰士,還在軍樂隊神氣地吹長笛。
訪港時,維多利亞港灣懷抱中,一曲悠揚莊重的《東方之珠》成為牽系陸港民眾的心聲之選,連蕙靚站在樂隊中賣力地為小號、薩克斯伴奏,音樂讓心與心重逢的時刻更添美妙。
“這是一種軟實力,能夠鼓舞士氣、激發凝聚力。”對于廣播員和樂手兩個特殊副業,連蕙靚將其價值錨定在精神高地,并不認為可有可無。
廣播員的“口”,在茫茫海上生活中,變作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慰藉年輕心靈的溫情港口,讓離陸之人有所依傍。
手——甲板上“最后一道生命線”
在中隊長任馳眼里,手勢這一身體語言是起降保障系統的“最后一道生命線”。
“就算情形嚴峻,電被切斷了,燈光失效了,對講機信號沒了,但我們只憑一套手勢,也能保證‘飛鯊’照樣飛出去、落回來,把流程穩穩當當走完。”任馳解釋,中隊如今仍會訓練不借助現代設備的起降保障整套手勢,以應對多變形勢。
2012年11月,殲-15在遼寧艦首次成功起降。萬眾矚目下,戰機沖破碧空前,起飛助理一套流暢的“半蹲屈身、右臂前伸、食指和中指指向起飛方向”指示動作趣味性十足,頃刻引爆網絡,成為風靡一時的“航母style”。
全力奮飛(扈秀帥 攝)
任馳表示,看似簡單易模仿,事實上,為了在恰當時間用身體“講出”恰當的指令,專業引導員仍需反復對鏡練習,確保肌肉記憶與指揮流程完美咬合。
而著艦時,雖無起飛時的復雜手勢,但一雙雙手常摩挲著根根阻攔索,反復檢查,擦拭保養,最艱難的“硬仗”則是——當阻攔索逼近使用壽命時多個小組必須無縫配合,將舊索抽離,讓新索就位。
在戰士董鑫心里,8年以來,他心中最有分量的便是在山東艦遠海訓練期間的一次“夜雨換索”作業。他回想,“當時已是深夜11點了,夜間還在下雨,但滑輪組索的使用次數逼近上限,到了不換不行的關頭。”
一雙雙訓練有素的手在接力,甲板燈在夜雨中暈成黃霧,手掌已經滑濕,但手指彎曲、手臂發力、手肘轉動……甲板上,船艙底,一根阻攔索連通起數十人的手,海面上的太陽灑出從金黃到橘紅的光。晝夜輪轉,“長征”結束,雙手酸痛——嶄新的滑輪組索即將迎接它的第一架飛機入懷。
機務保障(扈秀帥 攝)
有的戰士以手持槍,有的戰士手握方向盤,有的戰士手指按下紅色開關,有的戰士則精準利落地劃出手勢,或者妙手呵護甲板安穩。
深藍已至,未來已來
“待命完畢!”高翔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口令,意味著一切有驚無險,“飛鯊”即將沖天。
劉明則多了一重期盼——他最希望,每一架從山東艦放飛的戰機,也能平平安安、穩穩當當地收回來。
對高翔來說,未來還有無限想象空間。他說,自己一畢業就登上航母,從此在艦上度過的日夜比在陸地還多,南海與西太平洋的海風曾經輕柔吹過他的每一根發梢,所以他甘愿余生都擁抱藍海,成為中國航母迭代的親歷者、見證者,乃至建設者。
列陣大洋(扈秀帥 攝)
二十世紀,被譽為“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將軍曾說,“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2025年,有艦員在遠抵西太平洋時,舀了一瓶水,那是他見過最深的藍色——深藍已至,未來已來,個人、民族、國家的夢,都將在海水最藍處如約實現。
(李鑫林、趙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大眾新聞記者 張瑞雪 三亞報道 設計 唐浩鑫)
- 閃電新聞探訪“深藍利刃”的護航者: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
- 營收從0到4000萬,靠技術挺進數字海洋深水區,碩博軍創團隊勇闖深藍
- 愛和責任,保險讓生活更美好 太平人壽青島分公司7.8保險宣傳登陸深藍中心3D大屏
- 熱搜第一!韓媒稱《請回答1988》女演員李惠利有新戀情,和伴舞交往近1年,經紀公司回應
- 青島稅務:“稅聯深藍”共啟海洋保護“新十年”
- 強國之路|奮楫深藍 向海圖強
- 產學研聚力深藍,逢時科技聯合頂級學府打造海洋功能食品創新聯合研究中心
- 五一假期,青島邊檢站“兩點同步”高效助力科考船逐夢深藍
- 青島故事|在蛋殼和刀尖上“跳舞”!85后小伙迷戀蛋雕25年,作品近千件
- 跨越五年的深藍之約:青島男孩劉鴻澤與遼寧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