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糖比白糖更健康?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
網上有很多人說,紅糖沒有深度加工,女孩子經期喝了緩解痛經,坐月子喝了也對身體好,所以比白糖更健康。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以偏概全,存在誤導。
長期以來,紅糖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尤其是在傳統觀念中,它被視為女性的“專屬補品”。然而,這些流傳甚廣的說法,大多缺乏科學依據。從現代營養科學的角度看,紅糖相較于白糖,其所謂的“健康優勢”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二者的本質都是需要嚴格控制攝入的“添加糖”,對健康影響的關鍵在于“攝入總量”,而非其種類或顏色。
在眾多糖類產品中,紅糖和白糖無疑是最常見的兩種。長期以來,無論是民間還是網絡上,都流行“紅糖比白糖更健康”的說法。
社交媒體上,“經期必喝紅糖水補血”讓無數人將紅糖奉為“養生圣品”。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紅糖 vs 白糖,
真的紅糖更健康嗎?
1、來源相同,工藝不同
紅糖和白糖,雖然在外觀和口感上存在差異,但它們實際上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它們的原料都來自于甘蔗或甜菜,只是在加工工藝上有所不同,導致了最終產品的差異。
紅糖:紅糖工藝相對簡單,是將甘蔗經過切碎、壓榨取汁、澄清后,然后通過小火長時間熬煮,不斷攪拌,使水分慢慢蒸發,最終濃縮結晶而成。這種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非糖物質,如礦物質,并且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了色素,因此呈現出獨特的紅褐色和特殊的風味。
白糖:白糖是紅糖進一步精煉的產物。在紅糖的基礎上,白糖需要經過更多的提純、脫色、結晶等復雜工藝,去除其中所有的雜質和色素,最終得到純度極高的蔗糖。因此,白糖呈現出潔白的顏色,口感也更為純粹。
2、營養差異
許多人認為紅糖比白糖更健康,是因為紅糖中含有更多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以 100 克為例對比:
數據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 2009 年(第 2 版/第一冊)》
看這個數據對比,紅糖的礦物質含量確實更勝一籌,紅糖比白糖的營養高也是事實。但這種“更多”的營養,在實際飲食中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鐵為例,女性每天需要 18 毫克的鐵,如果完全依賴紅糖來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攝入多少呢?
18 毫克 (每日需求) ÷ 2.2 毫克/100 克 (紅糖含鐵量) ≈ 818 克
這意味著,為了達到補鐵目標,一天需要吃掉將近 1.6 斤的紅糖!這顯然是不可能且極度有害的。所以紅糖的礦物質含量看似略高,但實際意義有限。
3、核心成分
無論是紅糖還是白糖,它們的核心成分都是蔗糖。紅糖的糖含量在 83% 以上,越是等級高的紅糖,糖分越高,《中國食物成分表(2009版)》的數據顯示紅糖的糖分在 96.6%。
白糖的糖含量則高達 99% 以上。這意味著,無論選擇哪種顏色的糖,攝入的絕大部分都是蔗糖。
蔗糖是一種雙糖,進入人體后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但如果攝入過多,會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紅糖和白糖的升糖指數(GI)都屬于高 GI 食物,這意味著它們都會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動。
雖然紅糖中含有少量微量元素,但這些微量元素并不能顯著減緩血糖的升高速度。因此,從控制血糖的角度來看,紅糖和白糖并沒有本質區別,對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都應盡量避免或嚴格限制攝入。
關于紅糖的誤區
長期以來,紅糖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尤其是在傳統觀念中,它被視為女性的“專屬補品”。然而,這些流傳甚廣的說法,大多缺乏科學依據。
1、紅糖補血?
紅糖中的鐵含量雖比白糖高,但每 100 克僅含 2.2 毫克非血紅素鐵,它的吸收率非常低,通常低于 10%,并且容易受到膳食中其他成分(如植酸、草酸、多酚)的干擾而進一步降低。相比之下,同等重量的豬肝含鐵 23.2 毫克,且吸收率更高。靠紅糖補鐵不僅效率低下,還會攝入大量空熱量,增加肥胖風險。雖然比白糖的鐵高,但在補鐵大戶面前,含量不值一提。
2、紅糖熱量更低?
每 100 克紅糖含 389 千卡,白糖為 400 千卡——熱量幾乎無差別。兩者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每克提供 4 千卡熱量。無論是紅糖還是白糖,過量攝入都會導致熱量過剩,轉化為內臟脂肪。
3、紅糖能緩解痛經?
“痛經喝紅糖水”是許多女性的習慣。喝完紅糖水后,部分女性確實會感覺疼痛有所緩解。但這并非紅糖的“特殊功效”,一部分可能是心理作用,另一部分可能與溫度有關。例如《默沙東診療手冊》中提到可以在腹部應用濕熱療法,這種效果與喝一杯熱水、熱茶或使用暖寶寶敷在腹部是類似的。圖源:默沙東診療手冊
對于由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紅糖水更是無濟于事,應及時就醫。
4、紅糖更天然、更健康?
紅糖的深色來源于其在加工過程中保留的糖蜜和色素,這與它的熱量高低無關。
大家常常將“天然”與“健康”劃等號,認為未經精煉的食物就一定更健康。然而,在糖的領域,這種邏輯并不完全適用。
紅糖雖然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微量成分,但其核心仍是蔗糖,其對血糖的影響和能量貢獻與白糖并無本質區別。
因此,在選擇糖時,不應僅僅關注其顏色或是否“天然”,更重要的是關注其主要成分和總攝入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每天糖分攝入在 50 克以內,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內。
一方面,要減少添加糖的攝入。盡量減少或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少吃糖果、糕點、餅干、甜點等高糖零食;在烹飪時,減少糖的用量,或嘗試使用天然甜味(如少量水果)來替代。
另一方面,要學會識別隱形糖。養成閱讀食品配料表的習慣。配料表是按照原料添加量由多到少排列的,排名越靠前,往往添加量越多。除了“糖”、“白砂糖”、“蔗糖”等常見名稱外,還要警惕以下“隱形糖”的別名: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濃縮果汁、蜂蜜、楓糖漿、焦糖、糊精、麥芽糊精等。
另外,查看營養成分表,如果沒有特別標注糖含量,也可以看看碳水化合物(糖屬于碳水化合物)的總含量,同種類型的食物,盡量選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
照“謠”鏡
“紅糖比白糖更健康”的謠言通過偽科學包裝、情緒化誘導和斷章取義等手段傳播,此類謠言本質是利用公眾對健康的焦慮與信息差收割流量。科學吃糖的關鍵在于控制總量,而非迷信某種糖的“神奇功效”。
因此,面對網上的一些健康信息,需依賴權威信息源、科學證據分析及邏輯漏洞識別,重點關注劑量效應、對比對象合理性及表述絕對化程度,牢記“查證來源、分析邏輯、警惕情緒”三原則,方能筑牢謠言防火墻。
參考文獻
[1]GB 13104-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糖
[2]GB/T 35885-20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紅糖
[3]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2009年(第2版/第一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4]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M].2023.
[5]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9
[6]默沙東診療手冊(大眾版).痛經.https://www.msdmanuals.cn/home/women-s-health-issues/menstrual-disorders-and-abnormal-vaginal-bleeding/menstrual-cramps?query=%E7%97%9B%E7%BB%8F#%E8%AF%84%E4%BC%B0_v6574797_zh
[7]世界衛生組織.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2015
[8]GB 28050-202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