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今日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旱云飛火燎長空,白日渾如墮甑中”
烈日炙烤大地
熱浪洶涌而來
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
暑氣達到頂峰
大暑,它來了
每到這個時節
總是會被太陽曬得黢黑
總是會被熱得汗如雨下
也許
這,就是大暑的儀式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一熱一濕,雖然難熬
卻也是夏天對萬物的饋贈
《管子》有云
“大暑至,萬物榮華”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土壤濕潤、天氣悶熱的大暑
讓不少農作物“樂開了花”
人們在田間搶收搶種
既收獲了粒粒飽滿的稻谷
也種下了對豐收的期待
大暑·三候
古人根據
氣象特點和特殊現象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把每個節氣分為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產在腐物敗草上的螢卵
孵化出星星點點的螢火蟲
點綴了夏夜的星空
二候土潤溽暑
土壤浸潤 空氣濕熱
此時的神州大地
降雨頻頻 淅淅瀝瀝
土壤空氣濕度大、溫度高
田里的農作物蓬勃生長
三候大雨時行
蒸騰的水汽變成雨水降落
電閃雷鳴、大雨滂沱
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天氣
熱到極致!大暑時節看哪里上蒸下煮桑拿天最多?
今天(7月22日),我國進入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此時,三伏已至,暑熱交蒸將達到巔峰。大暑時節的諺語離不開一個“熱”字,“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衣裳濕透”……在潮濕悶熱的大暑節氣,哪些地方桑拿天最為頻繁呢?
常年大暑時節,我國夏季范圍擴展到約530萬平方公里,達到一年中的鼎盛。“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是全年最熱的節氣,正值三伏天開啟,我國大部高溫頻繁,且濕度較大,天氣時常又悶又熱,民間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中國天氣網盤點1991年至2020年的大數據發現,大暑節氣全國平均氣溫在二十四節氣中最高,平均高溫日數最多,極端高溫出現次數也最多,是名副其實的炎熱“三料冠軍”。在南方的江漢、江南、華南北部和北方的青海東部、甘肅、內蒙古中部、東北地區東南部等地,歷年的最高氣溫極值紀錄都出現在大暑節氣。
大暑時節不僅氣溫高,濕度也明顯增加,容易出現桑拿天。從常年統計來看,大暑節氣桑拿天最多的大城市為上海、南昌、廣州,平均桑拿天日數均在8天以上,其次是武漢、南寧,桑拿天日數超7天;北方的石家莊、西安、鄭州悶熱天氣也較多,桑拿天有6天以上。這些地方印證了諺語“大暑前后,衣裳濕透”,常被調侃“出門一分鐘,流汗兩小時”
為什么大暑時節會這么熱呢?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葉夢龍介紹,夏至節氣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但是地表熱量仍然在不斷積累,直至大暑所在的三伏前后熱量積累達到最高峰。 特別對于南方來說,大暑前后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有利于地面增溫,且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導致氣溫升高。大暑節氣也是南北方濕度迅速增加的時段,此時不僅南方多雨,北方雨季也陸續開啟,華北、東北地區往往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
大暑時節雖酷熱難耐,但農業生產卻依然不能停輟。“早稻搶日,晚稻搶時。”此時正是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時節,田間地頭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高溫多雨對水稻的生長十分有利,因此民間還有“大暑炎熱好豐年”、“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等諺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宋代詩人方回對大暑時節又濕又熱的天氣發出無奈感嘆。為應對三伏天的酷熱,大暑節氣民間流傳著各種特色消暑習俗。浙江、山東、河南等地的人們會飲伏茶、吃伏姜,來祛除體內的濕熱。福建、廣東等地的人們會將仙草曬干后與米漿一起煮熟,冷卻后制成冰粉,讓苦夏多一份甜蜜的味道。在華北、黃淮的一些地方,有喝暑羊的習俗,人們會將新收割的麥子制成饃饃,搭配一碗鮮美的羊肉湯下肚,渾身通透、神清氣爽。
大暑·飲食
大暑下勞作
汗流浹背是常態
在這“熱情似火”的時節里
人們為了解暑也是“絞盡腦汁”
喝伏茶
就是傳承至今的方法之一
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
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伏茶
生津止渴,提神醒腦
可以說是為正值“三伏天”的大暑
量身打造的
吃涼粉
在南方
人們偏愛吃仙草
有這樣一句諺語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仙草,又名涼粉草
有清熱消暑之功效
烏黑Q彈的仙草凍
點綴上紅豆、薏仁和水果
堪稱夏日“仙品”
心煩氣躁間,一口冰涼吃食
瞬間撫慰燥熱的心房
伏羊湯
大暑時節,濕熱交蒸
消完了暑
可別忘了祛濕
“伏季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在魯南地區
流行大暑“喝暑羊”
熱騰騰的羊肉湯下肚
可謂酣暢淋漓
排出濕熱和毒素
祛寒補氣,強身健體
蘊藏著古人“以熱制熱”的智慧
食荔枝
荔枝也常與羊肉一道
在大暑之日,贈與親友
在福建
這被稱之為“過大暑”
大暑時節的荔枝
成熟、飽滿且多汁
無時無刻不攪動著人們的味蕾
蘇軾曾在《食荔枝》中感嘆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大暑·民俗
人們從唇齒間的滿足中
品嘗“大暑的味道”
也在鑼鼓喧天的儀式中
留下獨屬于大暑的記憶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臺州地區
一個特別的大暑習俗
學者俞樾在
《右臺仙館筆記》中記載
“至大暑日,送至出海
聽其所之,俗呼為大暑船”
滿載著祭品的“大暑船”
被漁民們抬著送往碼頭
街道兩邊站滿了前來祈福的人
之后
焚燒暑船于海上
意為送走兇神“五圣”、祛病消災
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生活安康
斗蛐蛐
如果說
大暑對成年人的感受是“熱”
那么對于孩子而言
卻增添了一抹“趣”
在童年記憶中
大暑最不容錯過的節目
就是“斗蛐蛐”了
這時候的蛐蛐最為活躍
孩童引斗,蟋蟀交鋒
敗者退而勝者昂揚
振奮人心的較量
能讓人短暫忘卻炎熱
曾幾在炎熱中感嘆光陰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熱辣滾燙,恰似青春時光
在這個濕熱交蒸的時節
寶藏青年愿你
踩著荊棘,勇往直前
靜待“萬物俱榮”時
收獲屬于自己的輝煌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新華網、中國天氣網、大眾日報、文旅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