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品”連續六年躋身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十強
從田間到餐桌,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始終是民生關切的焦點。作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青島以全鏈條監管為抓手,用標準化生產筑基,靠品牌化運營提質,讓“青島農品”成為安全與品質的代名詞。目前,全市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30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73個,“青島農品”連續六年躋身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十強,農產品出口額穩居全國36個大中城市首位,用實力詮釋“產出來”與“管出來”的雙重擔當。
標準化賦能
農產品品質“看得見”
“以前很多環節都靠人工,容易導致香菇品質不可控。自從引入全自動、智能化食用菌生產線后,菌種周年生產不受季節影響,生產全程數字化可追溯,極大提高了菌包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確保每一朵香菇品質如一。”近日,在位于萊西的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綜合部負責人崔譽艦介紹。
“將生產環節挪進大棚、搬進工廠,通過標準化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粗放的生產流程,農產品質量得以嚴格把控。”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萬思敬表示,該中心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與優質化服務統籌推進,年均深入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5000余批次,在筑牢市民餐桌安全防線的同時,讓更多優質農產品站穩市場,助力農民增收。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堅持以產品品質為核心,全域推廣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規范,統籌質量安全與綠色發展,全市累計修訂農業地方標準314項,針對茶葉、畜禽等十大品類定制生產規范,讓種地養畜有了“技術手冊”。在嶗山區,全國首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落地生根,在各大園區,21家國家級標準化示范主體、17個省級標準化基地引領發展,形成“標準+基地+農戶”的品質管控模式。
全鏈條監管
餐桌上安全“守得牢”
“目前,我們建立了網格化監管體系,每個村都有村級協管員,協助我們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等工作。”萊西市店埠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趙樹起介紹,店埠鎮種植的蔬菜都有承諾農產品達標合格證。
店埠鎮是蔬菜大鎮,常年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還有1.2萬多畝的設施大棚,鎮上建有200多家冷庫,大量來自本地、外地的蔬菜在這里集散。為確保店埠鎮產出的蔬菜能夠吃得放心,不給“店埠蘿卜”“店埠蔬菜”等招牌抹黑,店埠鎮農業服務中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心的3名監管員肩負起沉甸甸的責任。
近年來,青島通過制度創新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銜接。組建由8部門組成的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協作小組,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聯合作戰”。市、縣、鄉三級聯動,443個鎮級網格、5992個村級網格實現監管無死角,《食品安全“三書一函”制度》等文件讓監管有章可循。
科技賦能讓監管更精準。全市年均開展定量監測1.8萬批次、快速檢測38萬批次,依托大數據平臺建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一張圖”,用四色標注風險等級,實現“監測—研判—決策”閉環管理。3萬余人次參與農安科普活動,200萬+閱讀量的科普視頻,讓安全意識深入田間地頭。同時,青島市執法亮劍形成強大震懾,堅持檢打聯動,從嚴查處違法案件,今年已查處涉農案件百余起,用法律武器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品牌化塑形
土特產增值“有賺頭”
“家人們,我是膠州的。膠州大白菜是俺的家鄉菜……”青島九龍山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春花在視頻號中親切的開場白,讓擁有千年歷史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膠州大白菜”煥發新生,從田間土貨躍升為網紅潮品。云山大櫻桃、大澤山葡萄、馬連莊甜瓜等承載著鄉土記憶的農產品,如今已不僅是盤中餐,更成為傳遞鄉愁的文化符號。這背后揭示出農產品品牌化的核心路徑:當質量安全成為標配,文化賦能便成為價值躍升的關鍵引擎。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緊抓“土特產”三字精髓,探索出一條質量與效益雙贏的發展新路。深挖“土”資源, 在全省率先建立優質特色農產品資源庫,系統收集23類2205個產品信息,構建數據平臺提供精準產業導航,并量身定制“一品一策”發展路線圖。
激發“產”動能,通過政策獎補激發活力,對獲得省級以上知名品牌的主體最高獎勵50萬元,組織企業亮相中國國際農交會等高端展會60余場,打造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省級3個,輻射帶動特色農業基地400萬畝,培育黃島藍莓、萊西大花生等30余個產業集群,更借力“互聯網+”浪潮,孵化農村電商主體146家,推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百億元大關。
目前,青島全市擁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230個,73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累計培育農產品品牌2.2萬余個,“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更是連續六年蟬聯全國十強。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品牌IP,既點亮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也為農民鋪就了增收致富的金色通路。
農產品質量安全正被賦予全新內涵——它不僅是餐桌安全的保障,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密碼,是鄉村振興的價值支點。在青島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質量安全的種子已破土成蔭,孕育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豐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