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蜇”一口!黃山海蜇開捕,一船上岸撈回兩三千斤
從7月25日開始,被譽為“海蜇第一村”的嶗山王哥莊街道黃山村,正式開啟今年的海蜇捕撈季。7月29日,記者在碼頭上探訪時了解到,漁民一天出兩次海,一船能撈回兩三千斤。相比于往年同期,產量略有下降。進入8月份后,海蜇捕撈迎來高峰期,產量會有所上升。
漁船捕撈海蜇歸來
一天兩次出海
每船撈回兩三千斤
7月29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了黃山碼頭。出海的漁民們早已經等在碼頭上,準備出海捕撈。
船艙里裝滿了海蜇
“等潮水,要不然出去也撈不到。”今年44歲的林船長說,每年7月中下旬是黃山海蜇開捕的季節。今年是從7月25日開始,比往年晚了5天。根據潮水的變化,他們一天可以出兩次海。
蒸煮加工海蜇
嶗山頭以北的海域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溝,是海蜇繁衍、生長的聚集地。村里的漁民世代以捕撈加工海蜇為生,已傳承數百年。從碼頭出發,只需要不到20分鐘,就能趕到作業海域。
上午9時30分許,漁民做好準備后,陸續開始從碼頭出發。記者看到,每艘漁船都是三名漁民,在海里相互配合。
正在進行卸貨
上午11時許,在海里忙活了一個半小時左右,漁船陸續返回碼頭。記者看到,漁民在船上就已經將海蜇進行了簡單加工。海蜇頭全部放在桶里,海蜇皮則放在船艙里。
“現在還沒到高峰期,這一船一兩千斤。”林船長說,下午三四點鐘他們還會再出一次,一天大概能撈兩三千斤。
記者看到,出海的漁船一共有9艘,相比于去年少了三四艘。“一天能上岸兩萬斤左右。”林船長說,隨著一些船淘汰,加上不少漁民年紀越來越大,出海的漁船也越來越少。
從海里上岸即到鍋里
一個海蜇四種美食
船剛靠岸,漁民們就開始將分揀好的海蜇爪子用三輪車拉走。在碼頭上,漁嫂們早已燒開了大鍋熱水,將新鮮上岸的海蜇爪子進行蒸煮。這是加工的主要步驟。
大火煮沸以后,很快就撈出來在碼頭上晾曬,這便是第一種美食。在漁船上,漁民正在船上對海蜇皮和海蜇里子進行分揀。再加上海蜇腦子,一個海蜇便可以制作成四種美食。
作為“海蜇第一村”,黃山海蜇不愁銷路。記者在碼頭上看到,幾輛冷藏車停在岸邊,早已經將這些海蜇訂購一空。同時,不時有商販過來詢問,還能不能再訂購一點。
“現在一天一個價,再過兩天才能穩定下來。”一名商販表示,今年的總體產量要少一點,大家也都是爭相搶購。
“我們主要靠這一季海蜇,運氣好能掙十來萬。”林船長說,整個捕撈季只有20天,中間如果有臺風影響就會停船靠岸。如果潮水好的話,他們一天可以出三次海。此前高峰期的時候,一船就能拉回上萬斤。
“潮水、氣候等等都會有影響,希望今年也能有個好收成。”林船長說。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