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里岔鎮: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長效、降本增效
7月21日清晨,膠州市里岔鎮河北村的街頭公園里,幾位老人正帶著孩子在嶄新的健身器材上嬉戲,青磚鋪就的小徑旁,爬墻梅花順著竹籬笆攀爬出勃勃生機。誰能想到,半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堆滿雜物的閑置空地。“以前路過都得繞著走,現在成了咱村的‘小花園’,這變化全靠村里黨員帶著大伙干!”村民韓廷義的話里透著自豪。
在里岔鎮,這樣的蝶變并非個例。這個擁有101個自然村的農業大鎮,近年來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以“黨建引領、三力協同”為抓手,走出了一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少花錢、多辦事、能持久”的新路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鎮環境整治支出同比下降55%以上,3項經驗入選膠州市典型案例匯編,肖家村模式更被列為全市推廣樣本。
“張大哥,您門口這點柴火垛,我幫您咱倆一塊挪到統一劃定的存放點吧。”清晨五點,小草泊村黨員劉進維就穿上紅馬甲在村里巡查。作為黨員示范街的“街長”,他每天要走遍責任區的42戶人家。在里岔鎮,像劉進維這樣的黨員“環境哨兵”有960余名,他們胸前的黨員徽章成為帶動群眾的“強心劑”。
該鎮創新“分眾管理”機制,將村干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納入“先鋒梯隊”,通過三項“優先”政策激發動力:表現突出的村干部優先獲得獎勵,優秀黨員優先納入后備力量,積極分子積分達標者優先發展入黨。今年以來,24名村干部、12個村黨組織獲表彰,76名黨員進入后備隊伍,11名積極分子被確定為發展對象。
“以前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是‘黨員帶、大家干’。” 肖家村村黨支部書記肖政委深有感觸。這個曾被列為“基礎薄弱型”的村莊,通過黨員包片責任制煥發新生:黨員帶頭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再挨戶動員;把閑置宅基地改造成“共享苗圃”,黨員負責日常管護。
“五類村莊分類管,周月季評連軸轉”,這是里岔鎮干部口中的順口溜,也是該鎮強化黨組織引領力的生動寫照。民生保障辦公室副主任劉杰介紹,通過構建“鎮黨委—新村黨委—自然村黨組織”三級聯動機制,全鎮101個自然村被精準劃分為強基示范型、政策帶動型等五類,形成了“一類一策、一村一策”的整治圖譜。
“王嬸,您家積分夠換一袋面粉了!”在里岔鎮信用超市,管理員杜超正給村民登記兌換。這個由鎮里統一規劃的“超市”,貨架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村民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分就能兌換。“用20個積分換了這本《農業技術》!”崔家莊村村民崔永見舉著剛從信用超市兌換的書籍說。目前全鎮18家信用超市累計兌換物資16萬元,2600余戶獲評“美麗庭院”。
“以前勸村民打掃衛生,嘴皮子磨破也沒用;現在大伙主動問‘今天有啥活兒’。”前觀音堂村黨支部書記周顏英說,變化源于村規民約的“硬約束”與“軟引導”。該鎮新修訂的《“四主動六不得”村規民約》,從垃圾清理到家禽散養列出10條 “紅線”,通過“村頭板凳會”“傳統講堂”講透政策。如今,亂堆亂放現象同比下降53.5%,“村里事大家管”成了共識。
村民趙桂蘭打開手機展示村里的“找茬群”,“村口老槐樹下有堆垃圾,我拍了照發群里。”這個由鎮里搭建的微信群,村民可隨手拍發問題,網格員接單整改,整改情況公示接受監督。“環境整治不是一陣風,得讓群眾當主角。”環衛組組長郭磊說,里岔鎮的秘訣在于“獎評驅動、約束驅動、監督驅動”三力共振。在肖家村,村民議事會討論決定:把清理出的閑置地種上高產糯玉米,收益歸村集體再分紅;在宋家莊村,老人們自發組成“夕陽紅監督隊”,每天巡查勸導……從“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被充分激活。
行走在里岔鎮的鄉間小道,昔日的“垃圾點”變公園,“臭水溝”成景觀,閑置地生金。數據背后,是黨建引領的制度創新,是黨員先鋒的示范帶動,更是群眾智慧的生動實踐。
里岔鎮黨委書記孔浩說:“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它改變的是鄉村面貌,凝聚的是黨心民心,催生的是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10月份我們將16處閑置空場導入共富菌棚、金蟬養殖等產業項目,預計可帶動增收100余萬元,繼續探索‘少花錢、辦好事’模式,打造美麗鄉村‘齊魯樣板’。”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超 通訊員 王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