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位列前茅!青島足球得分點在哪?
七月底,全國足球工作會議召開,據悉,會議參照《2024年度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青島綜合評估位列16個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前茅,向全國展示著足球與城市共生的發展樣本。
這座百年足球之城,正通過全民參與、職業突破、城市賦能三位一體的綠茵生態,構建起中國足球改革的系統樣本。當西海岸的草根奇跡與老牌勁旅的海牛精神交相輝映,當街巷社區的足球熱情與專業球場的國際賽事同頻激蕩,青島足球的振興之路已然升華為城市發展的戰略工程。
全民參與:足球文化的城市基因表達
作為一座擁有百年足球歷史的城市,這項運動早已深植青島的城市基因。1200余支社區足球隊如神經網絡般覆蓋街巷,將綠茵熱情輸送至每個生活的單元與場景。發源于李滄區劉家下河社區的草根聯賽歷經26載生長,已裂變為承載“從空地綠茵到國腳搖籃”夢想的全民賽事體系。
而這種自下而上的生命力又與頂層設計深度契合:全市43%學校成為特色足球學校、456所足球學校構建起人才金字塔基座;年均超2萬場的四級賽事架構與延續35屆的“市長杯”校園聯賽交織成經典的賽事生態,共同滋養著城市足球文化的土壤。當5家職業俱樂部通過“校隊共建”累計輸送755名精英球員,當2022年以來共有35人入選各級國家隊時,青島全民足球的沃土已然結出精英培育的碩果。而今夏的抖音足球嘉年華創21億流量的現象級傳播,正是足球文化內化為城市節拍器的最佳見證。
職業躍遷:西海岸模式的系統突破
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足球改革的引擎,創造和見證了中國足球歷史稀有的全生態鏈躍遷樣本。用八年時間,西海岸足球俱樂部完成了“社區聯賽→業余聯賽→中乙→中甲→中超”的全階梯晉升之路,驗證了草根足球職業化的轉化通道;同步開啟的職業女足發展也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引進青島足球史上的首位女性外援前鋒,以“兩年沖甲五年沖超”的戰略激活了職業女足無限發展的動能。
更具范式價值的是三維聯動的打造:煥新古鎮口大學城濱海球場的同時激活中德生態園的訓練基地并聯動規劃中的永保國際4萬人專業球場,打造比賽訓練為一體的硬件綜合體;通過股權改革吸引61家企業構建“俱樂部-企業-城市”命運共同體;最終與青島海牛三十年的歷史與傳承碰撞出“雙超雙甲”的格局,使青島成為全國第七座“中超德比之城”。西海岸實踐的本質,是以系統思維打通了社會足球與職業體系的能量轉換通道。
城市賦能:空間網絡與制度創新的協同進化
青島足球生態的繁榮還依托于物理載體與制度設計的精密嚙合。青島以1651塊足球場為空間基底(每萬人1.58塊密度領跑全國),通過青春足球場、國信體育場、天泰體育場、古鎮口大學城足球場以及規劃中的永保國際球場形成環膠州灣的“擁灣”布局,兩年內將擁有2座可以承辦國際足聯A級賽事的場館。
這些設施的完善深度融入到了城市更新的發展脈絡——連續11年納入市辦實事工程,2025年新增30片多樣化足球場地與山頭公園改造融合,實現“舉步可達綠茵場”的民生愿景。
制度層面,以重點城市《建設方案》和支持足球運動推廣普及等5個配套文件為主體的“1+5”政策框架年均投入4億元(較“十三五”增40%),創新推出“以獎代補”機制將財政支持與俱樂部績效精準綁定;同步構建覆蓋4000+苗子的球員數據庫和青少年“半小時訓練圈”,在職業級教練全國占比6% 的“硬實力”支撐下,助推青島躋身全國第七個雙料國家級青訓中心。
文化基因的傳承則助力足球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將百年足球文脈轉化為城市認同與歸屬的精神坐標,讓西海岸職業球員的拼搏、李滄草根少年的夢想與城陽青春球場萬人的助威在同一生態位下同頻共振,形成空間載體、制度引擎與文化血脈的三維協同進化。
青島模式的啟示與意義
青島足球發展的核心,在于證明了足球的發展與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以城市戰略高度統籌資源,需要企業以共生思維深度參與,更需要市民以生活方式傳承基因。
這座將0.8%財政收入投入足球、讓43%學校成為特色足球學校、擁有80萬足球人口的城市,讓足球場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場景,讓足球基因深植城市發展軌跡,為中國足球的振興提供經得起實踐和檢驗的生動示例。
(半島全媒體記者 潘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