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雪夜只身送情報救下全村人,老革命靳松林的女兒講述母親生前抗戰故事
在大學路40號大院里有一處民居,是曾在抗日戰爭中秘密送過信的老革命靳松林的家。去年,靳松林因癌癥去世,享年92歲。雖已天人永隔,但靳松林在抗戰中的光榮事跡以及她身上的艱苦樸素、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直深深影響著后代。8月13日,靳松林的女兒周文華在他們生活了30多年的老房子里,向記者講述了母親的革命事跡和光榮傳統。
靳松林(前排左三)參加“鄰里新春大拜年”的合照
雪夜只身送情報
“我們都太懷念母親了,所以她走后,這老房子一直保持著原樣。”8 月 13 日,周文華帶著記者走進大學路這處松柏掩映的老房子。
“當年我們一家6口住在這里。”房子60多平方米,裝修簡單,在小小客廳的茶幾上,擺放著靳松林生前的照片,有作為婦女主任參加“鄰里新春大拜年”的合照、有在長城上的留影,還有幾張全家福。而在立柜的一側則貼滿了各種小孩子的作品,有獎狀、有用稚嫩筆觸畫的兒童畫和貼滿小愛心的手工藝品等。“我們姊妹4人的孩子差不多都是母親看大的,所以這里保留著很多孩子童年的回憶。”周文華說,在她母親的童年里很長一段時間充滿著戰爭,所以母親希望兒女們的孩子的童年能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
全家福
周文華回憶起母親給她講過的自己童年時的經歷。靳松林1932年出生在山東省寧津縣道口鄉小靳莊,無憂無慮的童年結束在1939年日本人進村的一天,那一年她7歲,那一天是正月十五。一大早,村里就傳出“砰砰”的槍聲,為了躲避子彈,全家人趴在炕沿底下,“母親說從那天開始,她就一直生活在惶恐和憤恨中。”周文華說。
當時,日本人在小靳莊附近有個小據點,所以經常到村里橫行霸道。“能搶的搶,搶不走的砸壞,看到被子都得連刺好幾刀。”周文華說,對于日本人的惡行,全家人都深惡痛絕。
當時靳松林有一個本家姑姑,她和丈夫都做地下工作。在靳松林十二三歲的一個晚上,這位姑姑來到她家,讓靳松林到離本村1公里的一個村里送信。“我母親從小膽子大、腦子活,像個男孩子,并且小孩子送信不容易讓日本人起疑,所以她姑姑選中了她。”周文華說,當時她姑姑問她,你敢不敢去,母親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拿著信連夜就出發了。當時她姑姑還叮囑她一定不能拆開信。
周文華說母親當時并沒把這個當成多么重大的事,送完信后的兩三天,母親聽她父親說隔壁村被日軍掃蕩了,但是在掃蕩前一天,村民和駐扎在村子里的八路軍被全部轉移了,“所以,日本人去的時候村子空蕩蕩的,一個人也沒有,日本人氣得直跳腳。”
靳松林這才知道當時她送的是情報,村民提前接到通知后就立刻集體轉移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了,躲過了一劫。“母親很少提起這些事,但每次說起就能感到她非常高興。”周文華說,畢竟救了那么多人。
帶頭組織村民修水井
這次送情報的經歷后,靳松林參加組織工作越來越積極。沒過多久,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當時舉國歡慶,全村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開萬人大會,大喇叭持續播放勝利的喜訊。靳松林更是高興地跳了起來,對未來她也充滿信心。所以,在1947年,15歲的靳松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為黨員后,靳松林把研究生產、帶領群眾勞作看作頭等大事,她總是身先士卒,但分成果時,總是很謙讓。周文華說,這中間還有一段故事。有一年大旱,村民們要打井引水,井要打得很深,打好后井邊要用磚頭砌好。但沒有那么多磚,怎么辦呢?大家就盯上了房頂的磚帽。
周文華說,聽母親說那時候房頂上都有磚帽,用作裝飾用的,拆下來也不影響房屋居住。所以靳松林就號召大家把不用的磚頭和磚帽捐出來,但拆誰家的磚帽呢,村民們犯了難,因為大家都不愿意拆自家的,眼看事情陷入僵局,“我母親就說,我作為黨員我第一個捐。”回家后,靳松林沒和爺爺說,就把房頂的磚帽拆了幾個,再把家里多余的磚頭一起都搬到井邊。當時她姐姐還警告她,“你等著吧,等著回家挨罰吧。”但母親卻說,老革命就得起好帶頭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嘛。
說到吃苦,周文華說母親確實吃了很多苦,三年困難時期,很多村沒有屯糧,一掌高的玉米苗剁碎和著地瓜面就是唯一的主食。小靳莊因為村干部等人管得好、抓得緊,受災情況沒有那么嚴重。
再后來,母親靳松林又相繼擔任過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村婦女主任。
勤儉家風代代傳承
上世紀80年代,靳松林以隨軍家屬的身份跟隨丈夫來到青島。
來青島后不久,就到團島的一個飯店工作,那個飯店早中晚餐都有,并且飯店周圍有個造船廠,工人很早就吃飯,所以她總是起早貪黑地去工作,4點來鐘就從家出發,晚上很晚才回來。
那時候周文華4歲左右,正值上幼兒園,周末沒人看,就跟隨媽媽一起到飯店,“我切實感受到后廚的熱了。”后來飯店被承包,母親又去了龍山賓館干了幾年。再后來,又在街道的一個幼兒園當老師。
一直等到女兒們的孩子出生,需要看孩子,靳松林才回歸家庭,“我們姊妹4人的孩子幾乎都說我媽媽看大的。她身上保留的那種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的精神也深深影響著下一代。”
靳松林的女兒周文華(右)和外孫女門焱森,背后是靳松林的照片
周文華的女兒門焱森今年17歲,馬上要升高二了,她就是在姥姥的呵護下長大,受到姥姥多方影響。“姥姥經常給我講抗戰以及抗戰勝利后的一些故事。”門焱森說,姥姥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后來又在飯店工作,看到過一些浪費現象,就經常教育她吃東西要節約,吃多少拿多少。此外,她還經常跟隨作為老黨員的姥姥到街道上黨課,“就看到爺爺奶奶們圍坐一起,討論最近的一些事,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
周文華說女兒平時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現在也已經加入學校的團組織,“我覺得很多方面是她姥姥的影響的。”周文華說,作為老革命的后代,他們也會一直將這種不畏艱險、堅韌不拔、艱苦樸素的精神代代相傳。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一堂特殊的思政課:看膠東人民如何用“地雷戰”抗擊日寇保衛家園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逼迫十倍于己的日軍投降 一幅油畫帶你見證“沙溝受降”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跨越時空的擁抱!爺爺,這次我終于“見”到你了!
- 銘記!9件抗戰文物見證血性抗爭
- 半島V視 |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雪夜只身送情報救下全村人,老革命靳松林的女兒講述母親抗戰故事
- 銘記!幸存者只剩7人,她們不容忘卻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英雄⑥丨任常倫:23歲的一等戰斗英雄
- 山河銘記·歲月留聲丨抗戰老兵劉思運:要永遠沖鋒前進,把精神給后代傳下去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頑強的尼山區十八盤山保衛戰
- 講好紅色故事 激發奮進力量(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