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靠猜小雨靠蒙?”數據顯示天氣預報準確率逐年提高
半島網8月14日訊 “大雨是大概有雨,小雨是小心有雨,暴雨是報道有雨......”近日,不少市民在網上調侃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認為氣象部門“預測不準”。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近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表示,我國目前天氣預報準確率在86%-89%之間。雖然每年因天氣系統復雜性不同導致預報難度有所波動,但隨著計算能力和監測能力的持續提升,整體預報準確率呈現逐年提高趨勢。
現代天氣預報絕非簡單的“看云識天氣”,而是一個融合了高科技手段的復雜系統工程。由風云氣象衛星、遍布全國的地面觀測站和運算能力驚人的超級計算機等組成的現代化監測網絡,24小時不間斷地收集著氣壓、氣溫、風向等海量氣象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專業氣象人員的精密分析和超級計算機的復雜運算后,才能形成最終的天氣預報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市民獲取天氣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人們主要通過電視臺獲取天氣預報信息,覆蓋范圍廣且時間跨度大;而現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能夠提供更精細化、實時化的天氣預報服務。這種變化使得天氣預報的細微調整更容易被察覺,客觀上造成了預報“不準”的印象。
事實上,天氣預報信息的頻繁更新恰恰反映了我國氣象監測技術的進步。現代氣象監測設備能夠及時捕捉天氣系統的瞬息變化,并快速作出科學調整。同時,地形地貌、城市熱島效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外部因素,也都增加了天氣預報工作的難度系數。
天氣系統是開放的,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是多變的,雖然以當前的天氣學理論、預報技術方法、觀測手段及密度等,還無法實現天氣預報100%的準確率。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天氣預報將更加精準。市民在獲取天氣預報信息時,建議以官方權威渠道為準,并結合短時臨近預報,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