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東|開海啦,千帆競發逐鮮而去!青島3300余艘應休漁船鳴笛啟航,開啟新一輪捕魚季
9月1日,青島各漁港碼頭汽笛長鳴、鑼鼓喧天,沉寂已久的碼頭迎來了一年中最沸騰的時刻。為期4個月的黃渤海區休漁期正式結束,青島3300余艘應休漁船帶著豐收的期盼陸續從各碼頭鳴笛啟航,駛向蔚藍海域,開啟新一輪捕魚季。
興奮,凌晨4點起床
9月1日上午,西海岸積米崖漁港碼頭熱鬧非凡,1000余艘應休漁船整裝待發。船舷上彩旗招展,船艙內船長、船員們做著出海前的最后準備,輕松喜悅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碼頭。
1984年出生的楊啟星從事打魚工作已經20余年,經過幾次升級,他的船已經是碼頭上比較先進的33米長的鐵船了。“休了4個月,就等這一天了,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出海了。”船頭兩面嶄新的紅旗正迎風飄揚,楊啟星說,20余年來,每次開海前的這一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穩,既緊張又興奮,“躺在床上,腦子里止不住地會想出海的事,船上的物資上齊了沒,人員是否齊備等等吧。”
9月1日凌晨4點,楊啟星就從被窩里爬起來了,去菜市場采購一些新鮮蔬菜,因為他們一出海要數月。“我們要到中韓邊境去捕鰻魚,因為路途遠,所以中間不回來,和收魚船直接在海上交易。”楊啟星要持續在海上捕魚5個月左右,等到臘月再回港。“一年的收成就指望這5個月了,希望今年能有個好收成。”
而此時,妻子已經將雞、魚、豬頭、饅頭等用于祭拜的物品一一備齊,“這是我們漁家人的習俗,在出發之前,會在船頭祭拜一下,祈求一帆風順、魚蝦滿倉。”楊啟星將用紅袋子包裝好的物品一一擺放在船頭。
與楊啟星的船相鄰的是一條20米左右略顯滄桑的木船,船長肖永新今年60歲,打魚40余年,“十八九兒就在海上漂著。”這條船已經跟著他10余年了,雖然舊了,但他很珍惜這個“老伙計”,從被收拾得干凈整齊的船艙足見一般。他要駕駛著這條拖網船到離岸50海里的海域捕墨魚、八帶,“一般一次能捕上萬斤。”由于馬力有限,他的船要等到六七天后才能第一次回港。
肖永新說雖然自己年紀大了,但每次出海這一天仍是他一年中最興奮的一天。“這是我們漁家人自己的節日,像新年一樣。”
千船競發逐鮮而去
9月1日12時許,隨著一聲聲“開海啦”,西海岸積米崖漁港碼頭上的氛圍瞬間被點燃。剎那間,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天際,彩色煙花在海天之間綻放出不同形狀,沉浸4個月的漁港徹底被喚醒,港內千余艘漁船拉響汽笛,伴著船頭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有序起航、競相出海,奔向“藍色糧倉”。
此時,碼頭上已經站滿送行的人群,大家揮舞著手臂,向遠行的漁船喊著“一路平安”,船頭站著的人更是大力地揮著手臂向陸地告別,滿懷希望地朝著大海而去。
這樣熱鬧的景象出現在青島各個漁港碼頭,位于膠州市的東營港碼頭更是熱鬧非凡,這個位于青島“母親灣”內的碼頭擁有270余艘漁船。青島鑫海漁業有限公司在東營港有自己的一處碼頭,當天12點公司的14艘大馬力漁船一齊向大海進發。副總經理隋棟已經在公司工作28年,開海后,他的工作是保障好漁船的海上作業。
隋棟與前方的漁船一直保持著聯系,9月1日下午6時許隋棟說,他們的漁船已經下了第一網。漁船一般在航行2個多小時后在離岸30海里左右的海域開始下網,“第一網一般拖得時間比較長,在4-6個小時后一般在晚上8點起網。”根據魚情不同,一網能捕2000-8000斤魚獲。
之后,這些漁船一般會在2-3天后回港一趟,進行卸貨、補給,這樣的往返工作會一直持續到12月中旬,在元旦之前漁船們會全部回港。
隋棟介紹,像這樣的雙船作業,兩艘船年產值約為200余萬,利潤約30-40萬左右。
海鮮批發商24小時待命
和漁民們同樣興奮的還有碼頭上的海鮮批發商,9月1日,在積米崖碼頭附近的海鮮批發店里,工作人員嚴陣以待,早早將自己的店面清掃干凈,靜候魚獲上岸。
漁碼頭活海鮮批發店老板張磊做海鮮批發生意6年,在積米崖碼頭有兩家門店,分別經營活海鮮和干海鮮。“開海這兩天也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漁船一般凌晨靠港,我們今晚從9點開始就要在這等著,明天凌晨2點第一批漁船會回港。”張磊介紹,開海后,他們白天清理店面,晚上等魚靠港,保持24小時待命。
因為有長期合作的漁船,所以開海后,張磊并不擔心魚獲的收成,“我們收的魚中刀魚、鯧魚、鲅魚最多,此外還有螃蟹、八帶、黃花魚等。”開海后,單天經手的海鮮少的時候在2噸左右,多的時候達10噸。“一般銷往各大酒店、批發市場和長期客戶等,我們的海鮮保證新鮮,所以很多時候是海鮮還沒上岸就被預訂一空。”張磊介紹,一般單天毛收入20萬,利潤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間。
“一般開海后的第一個周是海鮮最便宜的時候,這和大多數人的想法可能有出入。”張磊介紹,第一個周各個漁船都競相回港,使得魚獲供應充足,所以價格相對較低,一周后隨著供應量趨于平穩,魚獲價格會穩步攀升。比如第一周,4指寬的刀魚零售價在20多塊錢一斤,一周后的價格大概35塊錢一斤。
記者手記:
漁業文明融入城市基因
9月1日12時許,在歡呼聲、海浪聲、鞭炮聲和汽笛聲的交織中,經過4個月的伏季休漁,千余艘漁船重新出海,開啟新一輪的捕撈季。
離港時每艘漁船都會在船頭燃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海天之際。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習俗。這中間,包含著對大海的期盼,也隱含著對未知的恐懼。
站在積米崖碼頭,眼前是千船競發、百舸爭流的磅礴壯景,身后是有著數千年捕魚歷史的現代化海洋城市。這一刻,歷史與現代在此交匯,古老的漁村文化與現代的海洋信仰在此交融。
考古資料顯示,在即墨北阡遺址、膠州三里河遺址發現了大量的貝丘遺跡和捕魚工具,這說明早在7000年前,青島先民就已經開始利用海洋資源謀生。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漁業基因已經融入到青島人民的血脈里,那是楊啟星祖孫三代海上捕魚生活的縮影,是妻子每年不變的祭奠儀式,是從爺爺的帆船、爸爸的木船到自己鐵船的變遷;也是60歲的肖永新不放棄陪伴自己10余年老船的堅守,以及隋棟的14艘裝滿現代探魚設備的大馬力漁船的開拓。
從古老的漁村文化到現代的海洋信仰,漁業文明已深深融入青島的城市基因,塑造著這座海洋名城獨特的人文氣質與文化底蘊。在現代化海洋城市建設的穩健步伐中,青島正朝著更廣闊的海洋文明發展。
4個月的休漁期結束,青島漁民再次揚帆起航。這不僅是捕魚活動的開始,更是一種文明的延續,一場人與海的對話。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