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至:秋燥寒涼需警惕,中醫專家支招科學養生攻略
“露從今夜白,秋風至此涼”,白露節氣已至。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由熱轉涼,晝夜溫差加大且氣候干燥,感冒、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患者數量顯著增多。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醫專家吳紹康指出,白露養生需順應天時,核心在于“滋陰潤肺、防秋燥寒涼”,可從生活、情緒、飲食三方面科學調理。
莫貪涼:“白露身不露”,保暖避邪是關鍵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民間“白露身不露”的說法,與中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晝夜溫差拉大,早晚寒涼之氣易通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引發不適。專家建議,需及時添衣加被,避免穿著露肚臍、腳踝、手肘等部位的衣物,做好身體保暖,減少外邪侵襲風險。
闊心神:收斂神氣,戶外調節防“悲秋”
在中醫節氣養生中,情緒調理同樣重要。《黃帝內經》有云:“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秋季對應肺臟,肺在志為悲,白露后若過度悲傷憂慮,易損傷肺氣。因此,人們應保持心情恬淡平和,可多參與登山、慢跑、散步等戶外活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有效調節情緒,避免“悲秋”情緒影響健康。
防秋燥:滋陰潤肺,飲食調理護津液
白露氣候干燥,易損耗人體津液,引發口干舌燥、皮膚緊繃、咳嗽咽干等“秋燥”癥狀。養生需以“滋陰潤肺、益氣健脾”為原則,日常應減少辛辣食物攝入,多吃梨、芝麻、蜂蜜、百合、銀耳等具有潤肺功效的食材,幫助滋陰潤燥,緩解秋燥不適。
同時,吳紹康專家推薦了兩款適合白露時節的中醫藥養生食療方,方便市民居家制作。其中,百合銀耳燉沙梨需準備沙梨1個、鮮銀耳50克、百合15克、川貝母3克、陳皮3克及適量冰糖,將食材洗凈處理后一同放入鍋中,加1500毫升清水小火燉2小時,加入冰糖即可,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適合緩解秋燥引起的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另一款桂圓紅棗暖身茶,取桂圓肉6克、紅棗5顆(去核切片)、麥冬5克,洗凈后放入保溫杯,倒入沸水燜泡20分鐘代茶飲用,桂圓肉和紅棗可一并食用,能溫養氣血、散寒潤燥,適合手腳冰涼、怕冷人群。需注意,易上火者可減少桂圓用量并加1-2克菊花,孕婦等特殊體質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飲用。
露從今夜白,秋風至此涼。在這個暑氣漸消、秋意漸濃的時節,遵循科學的養生方法,褪去浮躁、整理思緒,便能在秋水長天的靜謐中,養出健康與淡然,擁抱最美的秋日時光。
(半島全媒體記者 滕鏡淑 通訊員 趙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