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丨50萬個葫蘆娃藤上“大聚會”!童心未泯的七旬農人,30畝土地上拓新業
起初,葛洪國種植亞腰葫蘆,是未泯的童心驅使。
“五年前,就是在葡萄地旁種著玩。”葛洪國說,“第一年只在土里放了些亞腰葫蘆種子,總共種了十多棵。”
之后的葛洪國在這10多棵亞腰葫蘆里發現了商機。今年已經72歲的葛洪國竟然種植了30畝地的葫蘆。這些已經成熟的亞腰葫蘆最大的一米高,最小的僅有二三厘米。
當下,這50萬個葫蘆剛成熟采摘,就迎來了廣東、浙江、山東聊城以及青島本土的訂單。
個大形好的葫蘆
一個小葫蘆,捕獲眾人心
“五年前,就是在葡萄地旁種著玩。” 萊西市沽河街道曲家莊村農人葛洪國說,“第一年就在土里放了些亞腰葫蘆種子,總共種了十多棵。”
一些前來吃葡萄的游客,看到葡萄架外掛在藤蔓上的亞腰葫蘆,眼里直放光,尤其受女游客和孩子們喜歡,他們爭先恐后觀望那些亞腰葫蘆。
“這些亞腰葫蘆賣嗎?”游客詢問起葛洪國。
剛采摘的葫蘆等待脫皮
“不賣,自己種著玩的。”葛洪國笑著大聲回應他們并遞上一個剪刀,“你們喜歡就剪吧,把福祿帶回家。”
孩子和游客手拿著亞腰葫蘆,別提心里那個美了。上車返程前,還不忘念念有詞:“吃了葡萄還有葫蘆,這次來的值!”
面對一波波游客夸贊那一個個精靈般的小葫蘆,葛洪國不禁反思起來:“看來游客喜歡葫蘆超過喜歡葡萄。”
剛采摘的葫蘆
“葡萄到處可以吃,但亞腰葫蘆不會到處有。”葛洪國說,正是這種思維的驅使,次年他又加種了亞腰葫蘆。葫蘆收獲時,他不僅引來游客采摘葡萄,也引來游客采摘葫蘆。
“有些頭年來吃葡萄的,還專門打電話問當年有沒有種植小葫蘆。”葛洪國說,當天說有小亞腰葫蘆時,頭年的游客又專程跑了來。
72歲農人,華麗再轉身
葡萄藤下的這些回響,讓葛洪國越來越意識到“當葡萄種植面積大量攀升時,種植亞腰葫蘆可能是個‘華麗轉身’”。
到了2023年和2024年,葛洪國專門拿出土地大面積種植起了亞腰葫蘆,兩年分別種植了3畝地。
正在晾曬的大葫蘆
“起初就是喜歡,只種植了小型亞腰葫蘆。”葛洪國說,“當我大面積種植時,亞腰葫蘆的品種不僅有小的,還有中的和大的。”
第三年,游客一如既往地向他的葡萄地和葫蘆地擁來;第四年,更多人擁向了他的葫蘆地。來人除了游客,還有一些葫蘆畫的創作者和葫蘆商家。
此時的葛洪國,確信“自己種植葫蘆的選擇是正確的”。
一串串的小葫蘆
“附近沒有大面積種植的,所以青島、煙臺的游客紛紛來這里摘葫蘆,順便吃葡萄。”葛洪國說,“以前是‘吃葡萄摘葫蘆’,后來成了‘摘葫蘆吃葡萄’”。
4年來的客流量以及種植的經驗積累,讓2025年時年已經72歲的葛洪國更大面積更多品種的種植亞腰葫蘆。
30倍之差的大小葫蘆
“今年種植了30畝,其中大八寶5畝,中八寶5畝,小八寶20畝。”葛洪國說,兒子和兒媳也干脆放下手中的活計,專門和他一起下地張羅葫蘆。
種植30畝葫蘆的同時,葛洪國還在葫蘆棚下養雞、養鵝。
剛采摘的葫蘆
“葫蘆棚下有草和蟲,雞鵝喜歡吃嫩草和蟲子。”葛洪國說,“雞鵝吃了草滅了蟲,產了蛋,長了身體,一舉多得。”
9月22日,記者在葛洪國的30畝葫蘆種植基地發現,當前的亞腰葫蘆已經采摘。被剪下的葫蘆有些脫皮后晾曬在水泥地上,有些已經摘下堆放在葫蘆藤下,有些正在脫皮,有些還掛在藤上。
運送新采收的葫蘆
葛洪國從藤下摘下一個大葫蘆,抱在懷里:“這個葫蘆加上‘龍頭’,有1米多高。”
說完,他又摘下一個極小的葫蘆放在手里“這個葫蘆僅有3厘米高,手掌里能放兩三個,可以放在手里盤玩。”
1米與3厘米,兩者相差了30倍。
葫蘆娃藤上聚會
一個個如精靈般的小型亞腰葫蘆一對對一串串掛在藤蔓上,一條1米長的藤蔓甚至能結出10多個小葫蘆。
“這條藤蔓上長了5個葫蘆。”一名游客剪下這條藤蔓笑著對記者說,“帶回家曬干了掛起來,這叫‘五福臨門’。”
葫蘆娃藤上聚會
50萬個葫蘆剛采摘,迎來訂單
站在葫蘆基地的藤蔓下,看著掛滿架子的葫蘆,葛洪國簡單算了一筆賬:大葫蘆1畝結500個,中葫蘆結1畝結1000個,小葫蘆1畝結20000個,今年30畝葫蘆總共結50萬個。
“個頭大的,形狀好的,能賣到數百元1個。”葛洪國說。
晾曬中的小葫蘆
“種葫蘆多了,脫皮費時費力費功。”葛洪國說,“葫蘆摘下,如果不脫皮晾曬,若是遇上連陰天,可能會腐爛。”
30畝葫蘆剛開始采摘,葛洪國就收到了訂單。
曬干的葫蘆
“這些訂單有廣東的、浙江的,還有山東聊城的。”葛洪國說,“廣東和浙江的訂單以出口為主,聊城的訂單主要用于把玩和在當地做工藝品。”
“青島當地的,也有小單。”葛洪國說,“這些小單主要來自一些葫蘆藝術作坊、個人烙畫雕刻工作室。”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