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大省山東到底有多能產糧?
2025年山東夏糧產量再創新高,播種單產452.8公斤/畝,總產547.4億斤,雙雙摘得全國桂冠。
農業大省山東究竟有多硬核?
以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坐穩沿黃“齊魯糧倉”。
又到金秋時節,齊魯大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豐收的芬芳。今天,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攜著金秋的馥郁如約而至。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山東再次用沉甸甸的碩果,向世界展現著耕耘的收獲和豐收的喜悅。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
豐收的意義之于山東來說,早已超越了“吃飽肚子”的基礎層面,它既是顆粒歸倉、筑牢民生底線的糧食豐產,更是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根基;是科技以智慧賦能生產的創新實踐;也是農業產業化鏈條延伸的價值躍升,最終匯聚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立體畫卷。
豐收,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使命擔當。
“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正如歌里唱的那樣,從“春種一粒‘良粟’”到行駛一公里誤差只有2厘米的“北斗導航”播種機;從鹽堿地上造“新糧倉”到設立全國首個“藍色糧倉”海上經濟開發區,除了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山東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打造高水平“齊魯糧倉”,山東不遺余力地深耕齊魯沃土,不斷繪制新“豐”景,讓豐收的底氣更足、成色更亮。
端牢端穩端好中國飯碗,關乎國運,緊系民生。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元的農業大省,農業是山東的一面旗幟。這份沉甸甸的豐收成果,是山東農業硬核實力的直接體現,為國家糧食安全穩定了“壓艙石”,這正是山東作為糧食大省“走在前、挑大梁”的堅實底氣所在。
豐收,是以科技為翼“耕耘”出的智慧畫卷。
在濰坊的壽光冬暖式大棚里,智能噴淋、水肥一體化、自動放風機等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農民靠手機APP運籌帷幄,施肥、噴灌、溫濕度的控制更加精準;
在淄博的一家生態無人農場里,幾架無人機在上空嗡嗡盤旋,檢測到蟲害病情后,智能噴藥機器人自動啟動噴灑作業, 500畝的智慧農業基地已實現“耕、種、管、收”無人化、數字化、精準化;
在青島的遼闊海域里,“深海2號”搭載自動投喂系統等諸多“黑科技”的養殖網箱,一年可產1800多噸三文魚;
……
科技創新正在重塑齊魯大地的農業圖景,這是數字農業在麥穗間寫下的金色詩行,也是山東將千年耕作經驗淬煉為現代生產力的生動注腳。
與此同時,一批“新農人”正以各自獨特的風格頻頻出圈,以短視頻為筆,書寫他們眼中的家鄉田園和農人精神,借助直播帶貨模式,為家鄉代言、展示優質農產品、增收致富。
豐收,是以產業融合之力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打通“田間到餐桌”“生產到市場”全鏈條,山東正以農業產業化為紐帶,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精深加工化延伸。
煙臺,開發出蘋果脆片、蘋果酵素等高附加值產品,將一顆蘋果“吃干榨凈”。截至2024年,煙臺蘋果種植面積219萬畝、產量660萬噸,產量、單產、產值均居全國首位。
壽光,小番茄有200多個新品種,紅薯可以長在空中,平均每分鐘有超過1.7萬公斤蔬菜銷往各地……這個“菜籃子”,不僅“買全國、賣全國”,更發展成近千億元級的蔬菜產業集群。
在山東,初級農產品普遍構建起涵蓋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的一體化全產業鏈運營模式。截至2024年,山東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達11406家,營業收入達2.3萬億元、占全國1/8,數量和營收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沿著這條加工流水線,農產品完成的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價值的進階,更是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的關鍵一步,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邊是農產品的持續蛻變,一邊是鄉村成為旅游勝地的躍遷。
在青州市廟子鎮北崔崖村,群山疊翠間,既有蹦極、漂流,又有鄉野意趣的民宿。通過制度創新,系統破解“生態資源碎片化、產業開發低效化”難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24年景區接待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500萬元,帶動村民致富。
豐收,是在鄉村游玩、在田間漫步的動人體驗,它讓靜謐的鄉村煥發生機,也讓城市人在稻浪翻滾、瓜果飄香中尋回久違的鄉土情懷。
山東農業的豐收,意義深遠。它不僅保障了民生,讓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更加充實豐富,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24年,山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長6.2%,正如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題“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豐收的果實正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幸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這份浸潤著汗水與希望的豐收喜悅,終將化作“倉廩實、百姓安”的幸福圖景,在這片古老而蓬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愈加鮮亮。
文/靖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