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分別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報告解讀·就業優先: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
據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5日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報告提出,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
“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民生的基礎保障。”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長陽衛國表示,在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更需要用新的產業空間支撐廣泛的就業機會,以實現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關鍵時期,就業的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全國人大代表、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利認為,穩就業首先要穩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就是穩就業的具體舉措,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只要搞活企業,就業就穩住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
高職院校今年擴招100萬人
據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促進就業,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舉措。
報告提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
“中國制造需要中國技工。”來自哈爾濱九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寅介紹,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公司將新招聘大批職業技術工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社會和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有力保障。”
據統計,2018年,全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年招生928.24萬人,在校生2685.54萬人。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支撐。
GDP預期,為何設在6%~6.5%
增加彈性、留有余地,滿足新增就業需要
據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期目標是6%至6.5%。
報告說,主要預期目標體現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符合我國發展實際,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是積極穩妥的。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6.6%,總量站上90萬億元新臺階,交出穩中有進成績單。但與此同時,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專家認為,2019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區間設置,體現了對經濟運行態勢的科學研判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針對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設置區間目標可以增加彈性、留有余地。”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分析,經濟增速保持在6%至6.5%區間,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同時,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關鍵是要穩就業,從經濟增長潛力和就業吸納能力看,這一區間設置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當天提請會議審查的發展計劃報告也指出,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目的是滿足新增就業的需要,并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提供必要的宏觀環境,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6%至6.5%的增速和國內外預期比較吻合,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是高的。
報告金句
要就業穩、收入增,我們就更有底氣。
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善聚善用各類人才,中國創新一定能更好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