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是《半島都市報》創刊20年。二十年,一份報紙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也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如今,《半島都市報》已從一份報紙衍生形成半島新聞客戶端、半島V視、抖音等全媒體平臺...
20年買房觀念之變: 從可以住到住得好 買房更重居住體驗
如今人們買房更注重居住感受。(本報資料圖)
半島記者 王瑜
在很多人的心中,房子就意味著家,代表著安全感和歸屬感。隨著20年的時代變遷,人們的置業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對房子的追求不單單只局限于“有一套能住就行”,居住體驗的好壞成了買房時大多數人都會關心的一個問題,無論是對房子的戶型、品質還是地段環境、物業服務等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需求。而投資理念的逐步建立以及限購政策的出臺,使得公寓、商鋪等等具有商業性質的產品也逐漸進入到置業者的視線。
戶型 買房不再為“過渡”,大戶型迎來春天
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期,青島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不少大戶型的房子,主要聚集在東部嶗山片區。記者從租售平臺上搜索這些有年頭的“豪宅”,如今熱度依然不減。而那個時候,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去主動買房的年代。“當時單位都會有福利分房的政策,還有的是老一輩給留了房子,有個地方住就行了,大家都是這么想的,買房子的人自然很少。”市民張先生回憶。
2009年左右,“利率7折、首付20%”等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了一部分有剛性需求的客戶開始四處奔波看房,但房源也多以小戶型為主,面積大都在75平方米至95平方米之間,其中80多平方米的小套二最受購房者歡迎,甚至還能在市場中找到不少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下的套一戶型的房源。
25歲至30歲的年輕群體是購房的主力軍,受到工資收入、首付款等條件的制約,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買一套房子先過渡一下”,這也是為什么小戶型的房源如此搶手。以高新區岙東路附近一處2012年開盤的樓盤為例,整個項目由十多個樓座組成,戶型選擇多,面積最小的有76平方米的,最大是148平方米,由于位置不錯,定價也不高,面積在110平方米以下的房源銷售情況很好,但135平方米、147平方米和148平方米戶型的房源因為總價高受到了冷落,5年后才全部消化。
直到2016年年初,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大戶型房源才又迎來了“春天”,青島的房地產市場也火爆起來,市民買房情緒高漲。很多人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就算總價高,還款壓力大,不少人仍然堅持一步到位選擇購買大戶型的房子。開發商也視市場情況走向而定,推出了很多大戶型的房源供市民選擇。
產品 不再局限于住宅,公寓商鋪別墅火起來
最近比較流行這樣一段話,人的一生要有四套房子,第一套自住,第二套改善,第三套收租,第四套情懷。雖然這段話并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想法,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人們在買房這件事上的觀念變化,從“有得住”到“好好住”,從“可以住”到“住得好”。
以高層為代表的普通住宅產品大都在年輕群體內暢銷。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高層有其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不僅公攤大,舒適性也一般,遠不及洋房和別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產市場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有改善需求的購房人群,他們大都擁有至少一套住房,但現有的住房往往并不能夠滿足需求,江先生便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10年前,江先生在城陽區興陽路萬科魅力之城買了一套房子,這在當年算得上是整個城陽區最高檔的樓盤了,至今價格也是居高不下。由于是高層住宅,加上園區內很多設施跟不上需求,姜先生在附近又購買了一套花園洋房,雖然面積和上一處住房差不多,但由于公攤小,使用空間要更加寬敞一些。“現在老人也都過來一起住了,再買房子一定要選擇私密性好一點的,最好是上下兩層。”江先生說現在他更加傾向于別墅產品。
除了關注住宅的改善客群,還有一部分手中有閑置資金的市民將置業目光轉向了商業性質的產品,像公寓、商鋪等等,尤其是面積小、總價低、靈活性高的公寓更是備受青睞。這除了受到投資理念的影響,也與限購政策有關。最近幾年,市南、李滄、城陽等區域位置較好的幾個公寓項目就火了一把。
品質 外來大鱷帶來精品大盤,“價格戰”時代過去
2004年,上實集團和順馳地產率先敲開了青島房地產市場的大門,綠城、萬科、寶龍、卓越、中海等地產大鱷緊隨其后,相繼在青島拿地開發,而在這之前,青島的住宅基本上都是由本土小開發商建造而成。不可否認的是,外地品牌開發商的出現,為青島帶來了先進的開發理念,越來越多的精品住宅問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青島的地產格局。
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青島房地產市場的樓盤品質有了明顯的提升,本土房企也開始加快步伐。在產品升級的同時,青島的房價也迎來了一小波上漲。除此之外,對于房子的選擇購房者也有了自己新的考量標準,不單單只是像從前一樣比樓盤的價格,哪個更便宜就會更加傾向于購買哪個,而是開始格外注重房子的品質以及開發商的口碑和實力,開發商想要只是通過打“價格戰”的手段低價吸引客戶買房的時代也漸漸過去了。
其實不難發現,現在當我們再去到一個新的售樓處看房時,置業顧問首先介紹的往往并不是房子的價格是多少,而是開發商的實力,其次是整個樓盤的概況,包括規劃、配套、環境、內部設施等等。同樣的,市民在看房時,也會不約而同從品牌房企開發的樓盤看起,其次才會選擇小公司開發的項目。從每月官方發布的房地產銷售金額或銷售面積排行榜中經常可以看到,前20名幾乎都被品牌房企占據。而事實證明,相較于普通開發商開發的樓盤,品牌房企開發的高品質項目確實后期增值空間要更大一些。
服務 “五星級”物業標準應運而生
都說買房是一時的,物業服務將伴隨你一生,這話不無道理。從最初的“沒有物業更好,還節省下了物業費”到現在的“物業費高點沒關系,只要服務跟得上”,市民想法上的轉變意味著不僅僅是挑好房子就行了,物業服務也已經成為住房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業主對物業服務的要求,管家式一對一服務、“五星級”物業服務標準等等應運而生,還有的開發商特聘豪宅物業—臺灣怡盛物業提供物管服務。物業費也是水漲船高,但更多的業主表示愿意花錢為更好的物業服務買單。
提起對自家小區物業的印象,市民王先生是贊不絕口。“我們小區是封閉式管理,保安每天巡邏好幾遍,晚上誰家車門沒關都會接到保安的提醒電話,物業還會定期舉辦鄰里活動。”王先生說,下次買房他還是會選由現在物業服務的樓盤。可見物業管理的好壞,不僅代表著居住環境的檔次,也影響著業主實際的居住質量。
除此之外,物業服務還關系到房產的保值增值問題,成為很多市民買房時的衡量標準之一。記者從房屋租售平臺上查詢發現,同一個地段,物業管理好的小區無論是租賃價格還是出售價格都要比物業管理差的小區要高一些,這足以證明物業服務對房子附加值的提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