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五四青年節當天,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組織青年先鋒隊正式啟動“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為走失人員尋親歸家。據了解,2019年至今,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共尋親登記171人,成功尋親136人,...
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傳來好消息 又有三名走失人員找到親人
文/半島記者 劉笑笑 圖/半島記者 高芳
5月8日,從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再次傳來好消息——又有三名走失人員找到了家人!經過公安機關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查找比對,核實到了這三名走失人員的身份信息。8日下午,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又來到合作的醫療機構面對面向他們進行了進一步核實。確認信息無誤后,5月9日起,將陸續安排受助人員的家人前來認親或者由專人護送他們踏上回家路。
又有3人身份信息確認
自5月4日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啟動“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以來,“小叢工作室”負責人叢淑麗每天都在忙碌和興奮中度過。5月6日,經過半島都市報的報道后,在多方努力下,34名走失人員中的盧紀芝找到了她的家人。5月7日,從警方傳來好消息,剩余33名走失人員中,有3人核實到了身份信息。
叢淑麗告訴記者,這3名走失人員分別是李成鳳、金鈞鎬和吳彥鵬。他們接受救助后,救助服務中心也對他們進行過人臉比對等,均未找到相關線索。“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啟動后,警方運用高科技手段,查詢到了他們的身份信息。通過警方提供的線索,叢淑麗立即聯系上了他們的家人。這3名走失人員具有共同的特點是,進入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的時間都比較短,最早的是2019年10月9日入站,最晚的是2020年1月21日。他們雖然精神狀態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都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名字等基本信息。“他們入站后不久,趕上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耽誤了他們尋親的進程。”
與這3名走失人員家屬取得聯系后,5月8日下午,冒著大雨,叢淑麗和工作人員又從救助服務中心驅車趕往位于嶗山區北宅的合作醫療機構,對暫住在那里的這3名走失人員進行進一步的信息核實。
詢問中有很多無效信息
到達合作的醫療機構后,在醫院接待室,叢淑麗與走失人員一對一交流詢問。看到叢淑麗后,李成鳳并不感到陌生。得知她的父親馬上就要來接她回家,李成鳳看上去有些高興。“他的腿好了嗎?”李成鳳問,“他之前摔著腿了,腿腳不好了。”
叢淑麗問她是什么時候的事情,李成鳳看上去有些茫然,“我不記得了。”在李成鳳有些混亂的敘述中,記者聽出了大概的情況。李成鳳大約2011年生過一個男孩,如今上小學了。她一直跟父母租住在青島,去年10月從家中出來后走失。
在叢淑麗詢問核實信息的過程中,李成鳳仿佛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說著各種不著邊際的話。而這樣的情形,叢淑麗已經習以為常。“大部分走失人員都存在精神障礙,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的回答經常似是而非,很多信息都是無效信息。這就需要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當面溝通,不斷核實,從中查找出有效信息。”
與李成鳳不同,30歲的吳彥鵬則明顯話不多,而且口音較重。通常一個簡單的問題,就需要叢淑麗耐心地問上一遍又一遍。在詢問中,吳彥鵬只記得自己父母的名字,自稱是2019年獨自坐車來青島的。對于父母的聯系方式等信息,吳彥鵬一概表示記不清楚。
這三名走失人員中,40歲的金鈞鎬是精神狀態最好的。通過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得知金鈞鎬的消息后,身在青島的表妹已經打電話到醫院聯系上了金鈞鎬,并表示近期將接他回家。“我也不知道我是哪年來的青島,反正好幾年了。”金鈞鎬說,他還有個老父親在延吉生活,表妹接走自己后,他要趕緊回家看看自己的老父親。
每周都要見面尋找線索
對這三名走失人員的信息核實完畢后,叢淑麗又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其余4名走失人員的信息。這4人都是叢淑麗從33名走失人員中挑選出認為可以進一步詢問的。“我們每周都會來醫院對他們進行當面詢問,尋找線索。回去后,會根據詢問結果進行分析。對那些有線索的,會立馬進行進一步追蹤。”叢淑麗說,他們也會不斷跟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交流,了解走失人員的精神狀態,有的走失人員經過治療后,精神狀態會逐漸好轉。那么,叢淑麗他們也要趕緊趕過來對他們進行當面交流問詢。
汪玉權(小名小龍)是叢淑麗寄予希望的一名走失人員。他身材矮小,只有1米左右。在詢問過程中,汪玉權非常配合。他說,自己今年42歲了,但不記得自己是哪年生人,屬相是什么,也不記得有其他親人,只記得從小跟干爸爸生活在一起,干爸爸的家在膠州市里岔鎮河流史村。“他60多歲了,叫史宗海,以前帶我在李村河底拾破爛。”對于干爸爸的聯系方式等其他信息,汪玉權一點也記不起來。
叢淑麗在和汪玉權溝通。
雖然這次詢問此前已經重復過多次,但是叢淑還是從中發現了新線索。“他之前說他住在膠州里岔河流史村,我們查詢并無此人。這次他說是他干爸爸住在那里,也知道了干爸爸的名字,我們回去通過這條線索,看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干爸爸。”
■困難
走失人員口音重不好溝通
也有詢問多次,并沒有獲得更多有效信息的情況。自稱老家湖北宜昌的溫瀧,在當天詢問過程中,又忘記了母親的名字。而此前,他曾稱母親叫黃寶梅。溫瀧自稱45歲,不記得自己哪一年出生,稱自己從6歲多就在菏澤生活,記不清是哪一年快過年的時候來到了青島。這些信息跟之前叢淑麗詢問的信息相比,再沒有更多新線索,讓叢淑麗有些失望。“我本來通過醫生了解到他的精神情況比之前好了一些,以為會問出更多線索呢。”
44歲的吳國慶的方言口音很重,說話時開口幅度又很小,吐字非常不清楚,叢淑麗即使不斷問很多遍,也無法聽清楚一句話說了什么。實在沒辦法,叢淑麗又問吳國慶是否會寫字,讓他將家庭住址寫到紙上。吳國慶拿起筆,迅速在紙上龍飛鳳舞起來。本來以為看到了希望,結果叢淑麗卻發現,吳國慶寫的猶如天書。無奈,叢淑麗又只能讓吳國慶口頭表述,她趕緊拿出手機錄像。“我把他說話的視頻錄下來,回去發給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志愿者,通過志愿者的力量來辨別口音,看看能不能獲得有效信息。”
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叢淑麗分別見了7名走失人員。“今天收獲不是很大。”叢淑麗笑笑說。不過,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走失人員的信息就是被我們這樣一點一點地問出來的,有一些受助人員表達能力差、口音重,再加上精神狀態不好,不會寫字,溝通起來非常困難。
在接待室,記者看到,當天前來接受詢問的走失人員,精神狀況看上去都不錯。叢淑麗說,事實上,他們剛被送到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的時候,很多人精神狀態很差,衣衫襤褸。不過,經過醫院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大多數受助人員會有所好轉。“有些受助人員的治療進展緩慢,我們也會耐心為他們治療,希望他們早日好轉,盡快找到家人。”合作醫療機構的醫務科主任畢海文說道。
叢淑麗介紹,對于三名已經聯系上家人的走失人員,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會進一步與其家人溝通,從5月9日起,將陸續安排受助人員的家人前來認親或者由專人護送他們踏上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