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城市發展美麗“蝶變” 媒體采風團探訪威海華夏城
半島網8月20日訊 十幾年前這里是一個遍體鱗傷的礦山,2003年,華夏文旅集團將環境治理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歷經十余年不間斷的治理、修復,變成了如今威海市的“綠色銀行”;從“殘山剩水”變成如今集自然山水、人文建筑、民俗演藝等食、住、行、游、購、娛全面發展的大型生態文化旅游新城。8月20日,膠東經濟圈網絡媒體聯盟“探訪膠東 2020”實地采風團實地探訪威海華夏城,體驗東方古典文化之美、欣賞會跑的實景演藝、感受原汁原味的膠東特色漁業文化。
8月20日下午,采風團一行人抵達位于威海市里口山南端的華夏城。林海枕山、花草廊橋。這是華夏城給大家留下的第一個印象,誰能想到2003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遍體鱗傷的礦山,是一片有44個礦坑的“牛皮癬”。“雖然不是第一次來,但還是感覺很震撼,切切實實的體會到了什么叫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威海新媒體聯盟成員范女士告訴記者,來到華夏城能讓人感受到什么叫做人力無窮。
威海華夏城景區位于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龍山腳下,201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是華夏文旅集團在修復威海龍山44處礦坑的基礎上打造的人文景觀,景區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步成為城市文化旅游綜合體。“看看現在華夏城的綠水青山,再想想2003年之前滿目瘡痍的礦坑礦山,是不是很震撼?這是一次最美的蝶變。”參觀途中,講解員介紹,當時最大的礦坑,變成了現在的大型實景演出場地,這也是華夏城的名片之一。演藝以修復后的自然山水舞臺為背景,通過有沖擊力的大舞美與劇情的結合,在礦坑里打造了一場會跑的實景演藝,徹底改變了一面觀眾、一面舞臺的傳統演藝模式。
目前華夏城景區內的景點大多都是在原有礦坑的基礎上打造,各有特色。有有中國跨度最大的牌樓——華夏第一牌樓;有吸收南北古建筑精華,將東方古典建筑美與現代時尚設計元素相融合的夏園;有千年古寺太平禪寺;有生動演繹古老佛教文化魅力的三面圣水觀音;還有雜技、馬術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演出……“集旅游、休閑、商貿、居住等綜合功能于一體,如今的華夏城可以說‘一步一畫卷,一城覽千年,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不是江南勝似江南’。”講解員介紹,現今的華夏城已經成為知名的“網紅”打卡地。
華夏城景區先后入圍“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主題公園”,榮獲“中國創意產業最佳園區獎”,并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首批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被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華夏城景區現在已經成為一處自然山水和悅生美、人文建筑相得益彰、民俗演藝璀燦生輝、食、住、行、游、購、娛全面發展的大型生態文化旅游新城。
半島全媒體記者 于千千 宮昌樂 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