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供熱的日子也越來越近,受冷空氣影響,山東省濟南、泰安、聊城多地提前開啟供熱模式。而青島目前也已經具備熱態運行條件,相關部門正在密切關注氣象情況,供熱時間如有調整會第一...
問暖今冬丨 熱線轉辦快速解決問題 老翁致電表謝意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鮑福玉 王洪智 劉玉凡
半島全媒體平臺近日推出“熱企進半島,在線解決供暖難題”的活動后,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18日青島能源開源熱電服務管理處服務督察科長孫靜走進問暖熱線現場,在接線過程中永安路的王大爺求助稱,自己家暖氣不熱,眼瞅著寒流將至,他和老伴不知所措。孫靜當即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處理解決。“我真是太感動了,像我們這些老人,其實只要一點溫暖,就感動的了不得,你們開辦這個活動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18日下午,家中溫度已恢復正常的王大爺專門給問暖熱線打來電話向本報和熱企表達感謝。
現場轉辦,八旬老翁回電致謝
18日,一場大雨突襲島城,也拉開了寒冬的序幕。當天是活動的第三天,問暖電話依然很熱。“馬上就要降溫了,家里的暖氣片還沒溫乎呢!”一早,市民李先生就給問暖熱線96663打來電話反映,家中暖氣冰涼,眼瞅著寒流將至,他希望供熱部門能快點上門幫忙解決。孫靜在問清楚對方的情況后,表示應該是居民家暖氣片積氣導致的溫度不夠,同時表示立即轉辦。
“你們真能幫我們解決事情嗎?”在接線過程中,已經80歲的王大爺也給熱線打來電話。王大爺說,試供暖也結束了,現在已經開始正式供暖,可是家里的暖氣還是不熱乎,“我們都是些老人了,就怕感冒凍著,但是也不知道該怎么操作,希望你們幫幫我!”王大爺說。一看是自己轄區,孫靜立即聯系了負責老人片區的換熱站負責人。
沒想到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恢復正常溫度的王大爺就給熱線打來電話回復。“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太暖人心了!”王大爺說,他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打得電話,沒想到還真是管用。“打完電話,很快工作人員就上門了,經過調試現在家里已經熱乎了,我真是太感動了,像我們這些老人,其實只要一點溫暖,就感動的了不得,你們開辦這個活動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感謝半島問暖,感謝開源熱力!”王大爺表示。
接線專業,嘉賓主動支招市民
“我們家總忽冷忽熱,而且到了晚上還能聽到嗡嗡的聲音,我懷疑有鄰居安裝了循環泵!”“我們會立即安排工作人員查看情況!”在記錄完對方的信息后,孫靜告訴記者,他們在入戶巡查中,也經常發現有的用戶家中安裝了循環泵,碰到這樣的情況,工作人員都會要求用戶恢復原狀。“像這種安裝循環泵的做法是非常自私的行為,因為一個循環泵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單元的用戶家中不熱!”
“用戶安裝室內供熱設施,安裝完成后家中設備的用熱參數就已確定,熱負荷和流量是固定的,用戶一旦加裝增壓泵或者循環泵,就會改變小區二次管網的運行情況,破壞原有運行參數,致使管網壓力、流量嚴重失衡。”在接線過程中,除了記錄反饋問題,孫靜還不時提醒市民注意供暖事項。根據《青島市供熱條例》相關規定,在室內供熱設施上安裝放水閥、排氣閥,改動和增設散熱器、供熱管道等行為都是明確禁止的。
通過接線,記者也發現很多市民家中不熱是因為管道縮徑的緣故造成。“比如一些管子在對接的時候,需要熱熔,因為一些不專業的公司在操作時,溫度過高,化掉的材料就會形成一個疙瘩,打個比方說本來直徑25毫米,結果安完了里面只剩下5毫米了!”孫靜說,這樣一來根本達不到供熱效果了,她也提醒市民暖氣裝修一定要認準正規的廠家。
此次活動將持續5天,島城主要供暖企業都會走進半島,接聽您遇到的難題。您有任何供熱方面的問題想要咨詢,都可以撥打半島供暖熱線96663或80889088。您也可以通過半島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留言,也可以登錄半島客戶端找記者欄目留言。我們將和熱企一同為您解決難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您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記者手記>>唯有溫度,才能帶來感動
□劉玉凡
11月18日,島城迎來風雨天氣,冬意漸濃,凜冬將至。半島問暖熱線依然火熱,每一通電話背后都是一個焦急的家庭,每一次答復都關系到小家的冷暖。在這些電話中,有兩個電話在我們腦海中徘徊,一位來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個來自不愿具名的熱企一線員工。
“謝謝你們幫我家里提高的這一點溫度,讓我感受到了青島的溫度。”老人如是說,蒼老的聲音帶著些許哽咽。接到這個電話時,我的同事眼睛濕潤了。唯有真心貼近才能暖人心窩,在這位八旬老人看來,半島問暖熱線的一聲關懷和問候,讓他切身感受到了溫度,這種溫度升騰開來,縈繞在這座城市周圍,又讓老人感受到了整個城市的溫度。
“我們也有家庭,我們家里也有老人,這些天實在是太忙太忙了!”這是另一通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有些疲憊,他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供熱站上五個人已經全部派出去了,他們不知道爬了多少樓層,走了多少路,他們已經好久沒回家了。這通電話意味深長,一線工人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恐怕只有親歷之人才能體會。
在跟隨一線工人采訪時,除了他們身上的污漬和手頭的老繭,一些細節常常引起我的注意,在海琴供熱站,站長張猛已經工作了14年,滿頭泛白的發梢讓人很難相信,他今年剛剛32歲;在天泰新村供熱站,高分貝的設備轟鳴聲讓人“抓狂”,當我詢問31歲的供熱站班長劉銘陽什么感受時,他淡淡說了一句:“習慣了。”
……
在計劃經濟年代,供暖屬于重要的社會福利,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供暖有眾多利益主體,一頭連著熱企,一頭連著百姓。百姓心里自有一桿秤,在直面百姓供暖的“最后一公里”內,“張猛”“劉銘陽”們的表現決定了百姓對供暖的評價,正是他們的不眠不休,換來了每個小家的溫暖;正是他們的堅守和付出,換來了老舊小區的涅磐重生。
從表面看,八旬老人的電話和這位匿名工人的電話風馬牛不相及,可拿起放大鏡由表及里,老人的感慨和一線工人的“吐槽”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勾勒出的是這個供暖季的群像。
唯有溫度,才是凜冬的薪火。唯有溫度,才能帶來如此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