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是張連鋼同志為帶頭人的全自動化碼頭建設創新團隊。中央宣傳部12月30日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
張連鋼的三個故事折射出自主創新的“山東密碼”
12月30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是張連鋼同志為帶頭人的全自動化碼頭建設創新團隊。在接受采訪時,張連鋼給記者講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發生在30年前,張連鋼還是青島港一名入職沒幾年的技術員。有一次,碼頭橋吊電控系統需要綜合調試,國內卻沒有人能做,只能從國外請工程師。這個外國工程師在碼頭上干了12天,卻拿走了30多個碼頭工人一年的工資。可當張連鋼向他請教技術問題時,對方卻三緘其口。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987年,青島港集裝箱碼頭建成兩年,張連鋼被派到日本橫濱港學習。他看到,日本港口不僅規模更大,而且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指揮管理,可國內還在使用傳統的紙和筆人工填寫,甚至連電腦都沒見過。張連鋼夜不能寐:“我們總是跟著外國人學,什么時候咱也能領先一把?”
第三個是在2013年,青島港成立張連鋼為首的項目組,啟動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當時全球已建成三四十個自動化碼頭,核心技術主要被西方國家掌控。張連鋼率隊到國外自動化碼頭虛心求教,卻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技術封鎖。
這三個故事對張連鋼觸動極大,讓他意識到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這樣,連鋼團隊放棄“拿來主義”,決定“靠自己”。頂住重重壓力,連鋼創新團隊開始了沖擊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艱難跋涉,并最終獲得成功。
自主創新,靠的是一股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勁頭。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2月17日起,大眾日報推出《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欄目,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們堅持自主創新,不畏重重困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勇攀高峰,勇奪桂冠,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創新,靠的是一種持之以恒、矢志攻堅的責任擔當。創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如此,沒有成事的“寬肩膀”“真本領”,就難以堅持到底、突出重圍。大眾日報12月14日刊發稿件《“補天”技術中國造》,介紹了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與其團隊的事跡。與化學方程式和分子結構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畢玉遂,花甲之年仍奔波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之間,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已經成了他的“第二個家”。2010年,畢玉遂和其科研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和產品,隨后在2016年5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后確認:“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技術發明。
“這一榮譽,屬于中國。產品在全球推廣應用后,可減少數十億噸當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對保護臭氧層、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貢獻,是真正的‘補天’技術。”談到新型化學發泡劑的作用,畢玉遂笑逐顏開,這一發明不僅對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還有望讓中國在該領域成為先進技術的引領者。
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需要更多投身于科技創新的優秀團隊和人才,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扛起使命擔當、展現更大作為。據大眾日報報道,12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四場,發布山東“十三五”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間,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32.51%,增長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長11.95個百分點。
此外,“十三五”期間,山東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濟麥44”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在智慧交通、燃料電池、碳纖維、重大新藥創制等20多個領域,我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上均走在國內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