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系列科考船行走課堂開講啦
半島網6月8日訊(通訊員 王佳興 左偉 趙奚赟 高小惠 記者 于潤)為培養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海洋高層次創新人才,6月8日,在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之際,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系列科考船行走課堂——《海洋科考認知實踐》先導課在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船開講。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崇本學院、未來海洋學院和浙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海南大學等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200余名師生通過視頻連線方式現場參與學習,將海大特色海上思政課程體系駛向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原副校長、“東方紅3”船建設總指揮、三亞海洋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閆菊參加課程。
“東方紅3”船現場
“東方紅3”船實驗室主任宋振杰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帶領師生依次參觀駕駛室、儀器集中控制室、CTD采水室和數據處理實驗室,深入了解靜音科考船的先進海洋調查裝備,激發同學們對海洋的熱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西太平洋復雜地形對能量串級和物質輸運的影響及作用機理”,首席科學家張鑫研究員和船上負責實驗的老師向師生介紹“東方紅3”船正在開展的航次項目和當前航段執行的主要作業任務,從設計理念、探測能力、設備組成和作業流程等方面詳細介紹海洋調查重器“發現”號ROV深海纜控潛器,并展示ROV的水下作業畫面以及本航次的發現和初步成果,進一步提升同學們對海洋科學研究的認識和親近感。
三亞海洋研究院現場
三亞海洋研究院副院長趙瑋教授分享了自己匯報海洋觀測設備與信息服務系統研發應用情況的場景,深刻感悟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對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他表示,中國海洋大學不僅要培養海洋科技高端人才,還要讓更多的人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希望同學們珍惜海上實踐機會,培養動手能力、適應艱苦環境、提高團隊協作意識,鍛煉自己“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能力和精神,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崇本學院院長高會旺、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李建平分別作海洋科考、海洋科學與多學科交叉科學等內容的報告。學生就海洋科考儀器設備的基本知識、“東方紅3”船的性能、本航次的科考內容等進行了提問,相關老師予以解答,氣氛熱烈,互動良好。
崇本學院現場
未來海洋學院現場
閆菊總結指出,此次海上行走課堂的意義重大,是中國海洋大學自覺擔負起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的行動體現。“東方紅”系列科考船是中國海洋科考船發展的縮影和見證,是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標志,引領了我國海洋科教事業的發展。此次三亞海洋研究院發揮毗鄰深海的優勢,開展《海洋科考認知實踐》先導課,提高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水平,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親身參與海上科研實踐活動。希望同學們領悟和踐行“不畏艱險,敢為人先”的“東方紅”精神,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海洋強國的建設者。
據悉,為了培養更多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從2020 年開始,中國海洋大學在世界第四艘、國內最大的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號上開設“海洋科考認知實踐”公共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和駐青涉海高校開放,迄今已開展30余批次,近4000名師生登船。在學習儀器實操、應急演練等海洋科考知識的同時,課程堅持思想價值引領,融入“海洋強國與偉大復興”系列思政內容;融入體育教育,依托船上健全的體育設施,開展體育鍛煉;融入勞動教育,餐廳和住艙等區域的衛生由學生負責維護,養成愛護公物、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為國家搶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構筑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做出了重要貢獻。課程將于2022年8月在南海開設,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海南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等百余名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校的研究生將登船學習,開展海洋水文氣象、化學、生物、地形地貌等調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