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造”到“智造”,揭秘青島地鐵5號線施工中的“黑科技”
施工現場沒有火花四濺的鋼筋焊接,沒有反復修補的混凝土墻面,取而代之的是電磁焊接的“無縫鎧甲”和智能振搗“零氣泡”工藝。在青島地鐵5號線的施工現場,各種技術創新讓施工“改頭換面”,從傳統的建造向“智造”邁進。
隧道防水:不再靠“打補丁”
據介紹,傳統的隧道防水施工就像“打補丁”,基面不平、焊接不牢、鋪設起皺。中鐵四局5號線土建二標02工區在延昌區間站推出創新方案:初支面采用刮尺隨噴隨刮工藝,讓基面平整度控制精度提升30%;仰拱墊層設置鋼筋網格,像“骨架”一樣牢牢固定基面形態;引入電磁熱熔焊槍搭配新型熱熔墊片,使焊接質量實現100%達標。
在大斷面施工中,防水臺車配門形支頂系統的應用更是讓防水板鋪貼實現“雙百”標準——100%平順、100%牢固。一系列措施下來,最終為隧道穿上了一層“無縫鎧甲”。
防水臺車鋼筋施工:告別“火花四濺”
以往,傳統鋼筋焊接現場“火花四濺”,焊工全副武裝,現場滅火器隨時待命。但是在青島地鐵5號線,一場“零動火”革命正在上演。項目全面采用冷切鋸切割鋼筋,配合自鎖式或新型擠壓套筒連接接頭,像“樂高”一樣拼接起來,從源頭上消除動火作業風險。
“冷加工既安全又高效,一天能多焊30多個接頭。”鋼筋班組組長的話道出了工藝升級帶來的切實改變。
混凝土振搗:機器人出手“零氣泡”
混凝土質量是工程品質的核心考題。暗挖車站二襯混凝土振搗難、反弧段氣泡多。青島地鐵采用不銹鋼模板臺車澆筑,不斷提升混凝土外觀質量;拱部臺車頂部加裝插入式振搗器,徹底解決振搗盲區;透氣模板布替代傳統脫模劑,反弧段達到幾乎“零氣泡”效果。
更令人稱道的是振搗機器人的投入使用,較人工振搗減少3名作業人員,效率提升36%,優質率飆升47%。
混凝土“保鮮”:每一方都是“強筋健骨”
據了解,地鐵5號線延安二路站擁有全線最深的豎井——深達57米,相當于20層居民樓高,在這樣的深度混凝土垂直運輸性能損失大、暗挖車站布料困難,項目部創新構建“運輸-布料-養護”全鏈條解決方案:垂直下料管搭配改裝葉片式攪拌機進行二次攪拌,讓混凝土“活力滿滿”抵達作業面;仰拱澆筑啟用自動布料機,使總澆筑時間縮短55%;側墻采用三點式布料工藝,確保混凝土分布均勻;拱部也采用自動布料系統提升效率。而隧道封閉式恒溫恒濕智能養護系統,如同為混凝土“量身定制”的養護艙,由自動噴淋行走臺車與加熱智能恒溫系統協同運作,保障強度穩定增長,讓每一方混凝土都“強筋健骨”。
從“人工經驗”到“數字智造”,從“傳統工藝”到“科技革命”,青島地鐵5號線正用創新重新定義地下工程的品質標準。這些閃耀在施工一線的“黑科技”,不僅是一組組亮眼的數據,更是建設者們向“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目標邁進的堅實腳印。
(半島全媒體記者 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