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成都世運會特別報道:如此氣象萬千 如此熱辣滾燙
如此氣象萬千 如此熱辣滾燙
本報記者 鄭 軼 李 碩 唐天奕
從空中俯瞰“天府之檐”,這座亞洲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筑,勾勒出“家”的輪廓。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0名運動員齊聚蓉城,共同繪就“運動無限 氣象萬千”的世運畫卷。
這是繼成都大運會之后,我國西部地區再次舉辦大型國際綜合性賽事。自拉開帷幕以來,成都世運會將巧思融入賽場內外,給觀眾帶來驚喜。
開幕式走出體育場,來到碧波湖畔,依托湖泊公園搭建的9座臨時場館,讓觀賽與賞景相得益彰,自然風光、群眾生活與體育氛圍也融為一體。
開幕式主火炬點火手徐露一舉奪得女子尾波滑水自由式金牌,“在家鄉圓夢我很開心,但更讓我欣慰的是滑水運動被更多人看到。”中國體育舞蹈隊在代表團入場式熱情起舞,展現了中國青年的自信與活力。
有全力以赴的較量,也有溫暖人心的交流。在拔河賽場,觀眾齊唱生日歌,為48歲的荷蘭運動員瓦赫曼斯慶祝生日,他抱著成都世運會吉祥物“蜀寶”和“錦仔”感動不已;女子壁球首輪賽后,中國隊選手張雅琪與德國隊選手拜因哈德互贈徽章,比賽雖有勝負,但兩人臉上的笑容更令人欣喜。
非奧項目的多樣化展示,讓更多觀眾近距離感受小眾運動的獨特魅力。在軟式曲棍球、沙灘手球等賽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賽,極具觀賞性的攻防與射門,激發了青少年的興趣。
“希望運動員在比賽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也希望市民在觀賽之余,能與運動員互動交流,了解新運動。”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主席何塞·佩魯雷納的期待,正逐步成為現實。
在成都,130個“世運空間”遍布街巷,市民游客積極參與各類活動,深入了解世運知識、感受世運魅力。世運項目走進全市600多個社區,已有120所學校推廣棍網球、壁球、飛盤等運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體育代表團紛紛打卡成都的歷史文化景點、大熊貓基地,選購特色產品,成都的國際范與煙火氣,讓他們流連忘返。斯洛伐克記者塔拉比克感慨:“這里到處充滿活力,希望我的報道讓更多人了解成都、了解中國。”
世運會與成都的“雙向奔赴”,正迸發出新的火花。
一個個“第一次”在此誕生。世運會歷史上首次舉行火炬傳遞,將體育精神播撒至大眾身邊;首次推出的專屬賽事流媒體平臺,為觀眾提供賽事直播與點播服務……
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在此亮相。人形機器人擔任賽場啦啦隊隊員,智能機器狗提供導覽服務,“耀動魔方”智能運動設備為運動員帶來新奇體驗,滯空照明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應用于多個場館。
一波波“世運熱”在此升溫。在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世運廣場,趣味體育體驗區排起長龍,參與者在此蓋章打卡,沉浸式感受世運氛圍。城市文化展示區匯聚了四川多個市(州)的非遺瑰寶與文創精品,四海賓朋共同品味巴蜀文化。
綠色低碳辦賽理念貫穿始終。世運會獎牌“竹光”由回收金屬打造,智能回收箱助力綠色生活方式,一輛輛新能源汽車穿梭于賽場之間,慢行綠道網絡讓參與者體驗“在公園中穿行赴賽”的愜意。
生態智慧、人文溫度、創新潛能,匯聚于這座公園城市,借世運舞臺展現出來。透過這扇窗,世界再次見證中國的文化自信與時代脈動。
“我愿緊緊抱著你,相依就是萬千,世界有一個屋檐,夢好甜,星點點……”正如開幕式主題曲《萬千》所唱,成都世運會將繼續書寫友好、精彩的篇章。
中國體育代表團領跑金牌榜
本報成都8月11日電 (記者王明峰)8月11日,成都世運會賽程過半,目前競賽組織工作運行平穩。
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14枚、銀牌4枚、銅牌2枚,暫列金牌榜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籍運動員高久尚、徐露等獲得金牌,在家鄉迎來榮耀時刻。
世運會自由潛水比賽結束,中國隊奪得全部10枚金牌中的4枚。同日收官的還有蹼泳比賽。中國女隊以1分07秒99的成績獲得女子4×50米水面蹼泳接力冠軍,并刷新世界紀錄。中國隊在該項目共收獲2金1銀1銅。僅收官日當天,蹼泳池中就有四項世界紀錄被破。
成都世運會執委會體育競賽部(反興奮劑部)專職副部長陳志介紹,本屆世運會特別增設了殘疾人柔術與殘疾人自由潛水2個殘疾人項目,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了展現風采的國際舞臺。其中,殘疾人柔術細分為肢體殘疾、視力殘疾和智力殘疾3個小項,共吸引來自全球的36名運動員參賽。另一項目殘疾人自由潛水包含動態有蹼、動態無蹼2個小項,共有25名運動員報名參賽。
此外,本屆世運會在26個競賽場館和運動員村共設置了28個興奮劑檢查站,實現競賽區與運動員生活區全覆蓋,可開展尿樣、血樣興奮劑檢查。所有運動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接受事先無通知檢查,確保公平、公正。
賽程過半,本屆世運會在賽事組織上收獲肯定。“組委會、執委會、志愿者、合作伙伴等在本屆賽事期間的工作,都讓我們非常滿意。”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主席何塞·佩魯雷納表示。
龔莉奪得中國空手道隊世運會歷史首金——
“我向往賽場,也熱愛賽場”
本報記者 陶相安 劉碩陽
在加油聲中,中國空手道運動員龔莉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添上新光彩。8月9日,在成都世運會空手道女子組手61公斤級決賽中,龔莉以5∶1擊敗日本隊選手島田佐良良,贏得金牌。
親吻國旗,淚灑賽場,奪冠后的龔莉難掩激動。她很滿意自己的表現,“今天狀態很好!一般只要我取得領先優勢,對手很難翻盤。”這不僅是龔莉的第一枚世運會金牌,也實現了中國空手道隊世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2016年轉練空手道之前,龔莉曾練過8年跆拳道。2021年東京奧運會,空手道作為新增大項首次躋身奧運會,彼時21歲的龔莉收獲一枚銅牌。“當時我練習空手道時間不算長,還處于儲備階段,有些遺憾。”經過4年成長,她不僅積累了比賽經驗,心態也更加成熟。
杭州亞運會冠軍、布達佩斯世錦賽冠軍、杭州亞錦賽冠軍……龔莉不斷在賽場上綻放光彩。然而,在杭州亞錦賽團體賽中受傷,打亂了她的計劃。
“前交叉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二度撕裂,經歷多次手術,直到去年12月我才開始恢復訓練。”在龔莉看來,嚴重的傷病,對自己是一次極大的考驗。
懷著對項目的熱愛,龔莉在傷愈復出后的首場大賽就“強勢歸來”。“從東京奧運會銅牌到成都世運會金牌,4年間發生了很多故事。”龔莉說,“我向往賽場,也熱愛賽場,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熟、強大。”
結束世運會的比賽,龔莉將開啟新的備賽任務,“今年的全運會、世錦賽,以及明年的愛知—名古屋亞運會,我會再努把勁兒。”
賽事之余,運動員感受成都煙火氣
火鍋沸騰滋味足
本報記者 宋豪新
成都世運會正在火熱進行中,賽事之余,不少運動員走出世運村,漫步成都街頭,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
成都荷花池市場,服裝、鞋帽、玩具琳瑯滿目。幾名南非運動員和教練員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購買了熊貓玩偶、襯衫等商品。“這個市場真大,東西又好又便宜。”一圈逛下來,運動員們滿載而歸。
“逛街、吃東西,不用擔心語言不通,志愿者服務很棒!”兩名西班牙運動員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買到了心儀的眼鏡和運動鞋。世運會期間,來自西南交通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的70余名雙語志愿者來到荷花池商圈,為外國友人提供翻譯服務。
目前,成都已有數萬家商戶支持外卡支付,重點文旅商圈、街區、景區及酒店等場所實現外卡支付全覆蓋。
8月9日傍晚,春熙路東升街,一份份火鍋食材被端上紅色公交車——“火鍋巴士”。火鍋上桌,車輛啟動,車上的運動員們開啟了視覺與味覺新旅程。
隨著工作人員的解說,車輛緩緩駛過望平街、339電視塔、東門碼頭等地標。夜幕下,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美麗的夜景如同流動的畫卷。“成都的夜景太美了!”運動員們邊涮火鍋邊點贊,還有人現場學起了四川話,“好安逸哦!”
“成都這座城市與這里的火鍋一樣,滋味很豐富。”體驗了獨具特色的“火鍋巴士”后,波蘭皮劃艇隊領隊馬特烏什念念不忘。
世運會好耍 成都很巴適
唐天奕
在成都看世運會,喊一聲“雄起”是氣氛組的標配。就連前來觀賽的外國觀眾,也學會了這句川渝方言,為成都和世運會的這場邂逅寫下生動注腳。
此起彼伏的“雄起”聲中,浮現一幕幕鮮活場景:觀眾合唱《成都》,為奪得中國體育代表團首金的武術運動員盧卓靈送去祝賀;72歲的英國拔河老將,與隊友協力登上最高領獎臺;體育舞蹈場邊,身姿優雅的裁判員成為觀眾鏡頭里的焦點……賽前“世運會是個啥會?”的提問,正轉變為“世運會,好耍!”的共鳴。
“好耍”的密碼,沉淀在獨特的賽事氣質中。
拖著假人游泳的救生項目、旋轉跳躍帥氣進攻的沙灘手球、又要劃艇又要扛著艇跑的皮劃艇馬拉松……世運會的“櫥窗”里,一個個項目別具特色:有的接地氣,有的新奇,有的觀賞性強。豐富多彩的項目,不僅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拓寬了人們的健身選擇。
“好耍”的活力,流淌在人與人的溫情聯結中。
開幕式上,吉祥物人偶與運動員俏皮互動,以輕松幽默的方式確保流程穩步推進;飛盤比賽開始前,中國萌娃與外國運動員擊掌送祝福;繁華商圈里,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春熙孃孃志愿服務隊”,用熱情笑容和貼心指引,為中外游客遞上城市的暖心名片。心手相連的溫度,讓賽場內外的記憶更加綿長。
“好耍”的底氣,植根于成都擁抱世界的自信姿態。
競技激情與人間煙火交融,奏響動人樂章。一座座場館,“藏”在公園深處、嵌在湖畔綠地間,市民共享辦賽成果。這份愜意,也沿著賽事脈絡傳遞給世界。當外國選手逛街巷、看熊貓、坐著巴士吃火鍋時,成都的巴適可觸可感。
更堅實的支撐,來自辦賽能力的持續提升。3年間兩次舉辦國際綜合性賽事,成都越發細致從容:公交地鐵支持境外銀行卡“即刷即乘”,用便捷服務迎接八方賓客;高溫天為室外觀眾準備防暑物品,用暖心服務提升觀賽體驗;優化交通調度保障市民日常出行,讓賽事運行嵌入民生節奏。“辦賽、營城、興業、惠民”,成都的答卷十分亮眼。
當巴適的成都邂逅好耍的世運會,這場雙向奔赴也在彼此成就:賽事為城市注入活力,城市為賽事增添精彩。萬眾矚目的國際大賽,正化作人間煙火里的錦繡詩行。
地擲球如何分大小(秒懂世運會)
地擲球運動1985年首次進入世運會。成都世運會設大金屬地擲球和小金屬地擲球2個分項,球重量不同、規則也不同,十分考驗運動員的戰術制定、執行能力。
大金屬地擲球重900克到1200克,項目設男、女單人連續拋擊與混合雙人連續拋擊3個小項。比賽中,運動員要在5分鐘內往返跑動于27.5米長的賽道兩端,并在規定區域內進行投擲,擊中對面區域中的目標球則得分。目標球最近距離13.3米,最遠14.9米,以擊中數量計分,分數高者獲勝。
小金屬地擲球重650克到800克,項目設男、女單人準確拋擊與混合雙人賽3個小項。單人準確拋擊分為5局,每局目標區域內的障礙球與目標球組合方式不同,難度也不同。運動員分別在4個不同距離點進行拋擊,裁判員根據命中情況、障礙球接觸情況判分,累計得分高者獲勝。混合雙人賽則類似冰壺,運動員需站在拋擊圈內進行投擲,一方擲出有效球后,另一方既可采用滾靠的方式使己方球更接近目標球,也可采用拋擊方式擊走對方球,最終使己方球更接近目標球,距離更近者得分。(本報記者 李 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