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成全影视大全在线观看,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人文青島|探訪劉謙初紅色文化產業園、解文卿烈士紀念館——尋紅色舊址,覓紅色故事

2022-07-31 23:45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366557)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紅色傳承繼續。

《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中,一項重要的保護內容就是舊址保護。

建筑舊址,是見證者,見證歷史的滄桑;它又是承載者,承載人文的變遷。無論是否久遠,更遑論是否精美,打撈歲月的印痕,尋覓革命英雄的蹤跡。

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了劉謙初紅色文化產業園、解文卿烈士紀念館等的負責人和見證人,聽他們介紹紅色舊址保護、紅色文化傳承的細節和感受。

劉謙初文化產業園

平房出英雄,血脈正傳承

平度田莊鎮東劉莊劉謙初故居,黛瓦飛檐,古樸厚重。

正房五間,坐北朝南,一棟磚木結構的傳統樣式瓦房,故居占地面積187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積89.5平方米。院落,干凈整潔。高大的刺槐,枝繁葉茂,清風吹來,沙沙作響。樹腳下,有兩個樹樁,應為同根生。正屋門楣,書有劉謙初故居幾個大字,是毛主席的字體,彰顯著這位共產黨人與毛主席的特殊緣分。

推開故居屋門,打開一段關于劉謙初的故事。

平房里的有志少年

故居正屋共兩間,為灶間與正間,西南角和東南角分別建有一個灶臺;西邊一間為劉謙初父母的臥室,也是劉謙初出生的地方。

劉謙初原名劉德元,1897年12月生于黎明時分,低矮昏暗的房屋內突然照入一縷光線,這讓家人驚訝不已,所以父親給他取小名為光。一家人擠在小房子里,劉謙初小時候跟著父母和祖父母一起住,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光。

置身故居之中,可以感受到房子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劉謙初的生命氣息,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每一個物件,都在見證著一個鐵血男兒的錚錚鐵骨,訴說著英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富強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感人事跡。

劉謙初自幼聰慧,留下了“少年讀書不用心,不知讀書為黎民。若知讀書為黎民,高掌明燈用苦心”的志向。

1913年春天,他考入平度知務中學。19歲時,棄筆從戎,帶領同學,進行了討袁斗爭。1918年,劉謙初考入位于濟南的齊魯大學預科,“五四運動”爆發后,因積極宣傳愛國思想被反動當局勒令返鄉。

1922年,劉謙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學,并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了秘密聯系,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兩年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五卅慘案”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滬案后援會”,被選為燕大學生運動負責人之一。

從燕京大學畢業后,“謙初在鎮江潤州中學教了一年書以后,1926年就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廣州去了。他在嶺南大學附中教了一個學期的書,進步青年都很熱愛他。后來北伐軍十一軍政治部成立時,有同志約他去工作,他就很高興地參加了北伐軍”,這是劉謙初的妻子張文秋在《黨的忠實兒子》中對劉謙初的描述。在武漢,兩人相識了。在來往中,他們由志同道合的同志逐漸發展成為革命的伴侶,1927年4月26日,兩人結婚。

在此之前的1927年4月4日,劉謙初和張文秋參加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典禮,聆聽了毛澤東同志關于農民運動的重要報告。隨后,劉謙初和張文秋拜訪了毛澤東,請他談了農民運動與中國革命的問題,他視毛澤東為自己走上革命之路的導師。當時毛澤東聽說兩人要結婚,便說“我家有3個兒子,你們家多生姑娘,咱們將來做兒女親家吧!”沒想到兩家真的成了親家,劉謙初和張文秋的女兒劉思齊嫁給了毛岸英,張文秋后來和陳振亞的女兒邵華嫁給了毛岸青。

1927年1月,劉謙初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1929年7月,劉謙初領導發動了持續40多天的青島大康、隆興和富士等七大紗廠的總同盟大罷工,給反動當局和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1929年7月底,由于叛徒告密,省委秘書機關被敵破壞。8月7日,劉謙初被捕。

12月初,劉謙初被敵人判處死刑,上報國民黨南京政府。1930年1月,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劉謙初被改判8年徒刑,被關押在濟南山東省第一模范監獄。在獄中,劉謙初從未停止對敵斗爭。9月,軍閥韓復榘上臺,瘋狂鎮壓革命運動,屠殺共產黨人。劉謙初知道局勢變化對自己的案情極為不利,但他大義凜然,早下定為革命犧牲的決心,在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事已如此,沒有營救的可能,請不必進行營救工作。1931年4月5日,劉謙初等22名優秀共產黨員在濟南英勇犧牲。

劉謙初等烈士犧牲的消息傳到上海,周恩來十分悲痛,并高度評價:謙初的斗爭意志很堅強,值得同志們學習。

紅色文化產業園拔地起

英雄雖去,精神永存。東劉莊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知道劉謙初的事跡。由于年代久遠,劉謙初故居頂部曾坍塌過多次,家人按原貌進行了修葺。

為了繼承前輩的革命精神,當地政府對劉謙初故居進行了修繕。2001年平度撥款8萬元按原貌進行了重修,并于2002年4月5日清明節,即劉謙初犧牲71周年紀念日舉行了修復落成典禮。2008年秋,再次對劉謙初故居進行了全面修繕。

10年后,以劉謙初故居為依托,總投資2238萬元,建設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劉謙初紅色文化產業園,正式建設。如今,產業園已建成使用。

走入園區,被紅色的氛圍感染著。

田莊黨委宣傳辦段玉振主任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文化園整體布展以“劉謙初烈士革命事跡”為主體,以“紅色基因血脈傳承”為軸線,著力構建“主題重大、特色突出、鏈條完整、內容感人、表述生動”的展示脈絡。事跡陳列館圍繞著劉謙初生平經歷,共設“東萊勵志濟天下”“救國救民求真理”“碧血丹心鑄忠魂”“薪火相傳映千秋”4個主題板塊,綜合運用浮雕、場景、影像等形式展現劉謙初的革命事跡,陳列了大量歷史照片、書信、手稿等珍貴文物資料。同時,文化園內高標準打造多媒體報告廳,配備多個電子導覽,綜合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形成了現場講解、影視體驗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體系。

劉謙初故居及紅色文化園作為青島地區重要的紅色資源,是全市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2021年接待游客近8萬人次。作為劉謙初烈士的故鄉,東劉莊村2021年成功申報為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成為一處重要的紅色旅游村落。

段玉振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目前故居正在被鎮文化站、平度市、青島市等多級相關部門呵護著,多個專業團隊正在為宣傳劉謙初的精神和紅色文化而努力。

解文卿烈士紀念館:

八旬“小同鄉”,義務講解14年

青磚小瓦,紅窗墨門,前堂后室,8間平房,舊址原來是解家家廟。如今,兩座石碑立于堂前:解文卿烈士就義處。門楣上,“解文卿烈士紀念館”刻于木板上,邁步而入,可以看到解文卿的生平事跡。

院中柏樹上,沾染了解文卿的鮮血,18歲的姑娘,被地主還鄉團捆綁在樹上,活活燒死。

當時,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的9歲男孩,名叫解佐福,如今他已經是紀念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只要有預約的團隊,我就會過去”。

一個月前,剛剛接待了中國海洋大學的6名大學生,“他們聽得很認真,我知道,這些20來歲的青年們都當故事聽,我孫子考上了青島大學,我前段時間給他講解文卿的事跡,他還問‘真的假的’”,解佐福感慨地說。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任誰也無法相信,一個18歲的女孩有如此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毅力。

解文卿的乳名叫玲子,1929年出生在萊西縣馬仁區義譚店村(今萊西市水集街道義譚店村),幼年生活困苦。1938年,解文卿的父親被逼在水溝頭(今水集街道)為日本侵略軍修碉堡時,慘遭毒打,含恨死去。兩年后,她的母親又在貧病交加中去世。11歲的解文卿挑起了家庭重擔,與年幼的弟弟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1945年8月22日,萊西解放。1946年12月,縣、區干部駐義譚店村,小小的解家也迎來了八路軍。生活在黑暗中的解文卿終于看到了曙光。她如饑似渴,常常與干部們交流,尤其是縣婦救會長戰彬,常常組織婦女上識字班,講共產黨的革命斗爭故事,教唱革命歌曲。

“解文卿以前很內向,不怎么愛說話,因為生活太苦了。萊西解放后,戰大姐等人的出現,改變了解文卿,她找到了光明,覺得日子有了奔頭,所以變得開朗了不少”,解佐福說。

在解文卿烈士紀念館里,一面鮮紅的“支前模范”錦旗,顯得耀眼奪目。來自共產黨人的關懷,讓解文卿童年的陰霾一掃而光,她如向陽的葵花,恣意綻放。1947年2月27日,剛滿18歲不久的解文卿站在了黨旗下,右手齊眉高舉,懷著激動的心情宣讀了“中國共產黨宣言”。從那刻起,她便是一名共產黨員了。

山東解放區開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后,解文卿一馬當先,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在斗爭會上,她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主持斗爭大會,帶頭控拆地主惡霸的罪行。而這為她帶來了殺身之禍。

1947年秋天,那些流亡在青島的地主、惡霸拼湊了還鄉團,竄回義譚店村,進行反攻倒算,屠殺革命干群。幾天的時間里,活埋了8名干部、黨員和群眾(本村4人,外村4人)。土匪頭子解保國,逼迫群眾交出解文卿,如不交出,滿門抄斬,全村殺絕。解文卿為了不連累百姓,毅然回村,主動落入還鄉團的魔掌。

解家家廟,敵人拿著刺槐棍子,對她劈頭蓋臉地打,問道:“你是不是共產黨員?你的同伙在哪里?”解文卿毅然決然說:“這你知道!我們共產黨員不怕死,休想從我這里得到半點消息!”敵人見解文卿不說,就用繩子綁住她的頭發吊到梁上,又在她的脖子上掛上了幾十斤的石頭,在她的腳下點燃了一堆麥秧,甚至,扒光她的衣服,將鐵絲生生穿過了她的身體,解文卿一次一次昏死過去,殘暴的敵人一次又一次用冷水將她潑醒。

直到奄奄一息,解文卿也沒喊一聲痛,沒落一滴淚,沒暴露一個同志,敵人見她始終緊咬牙關,徹底打消了從她身上獲取情報的念頭,就在家廟院中的柏樹上,將她活活燒死……

為了紀念解文卿烈士,讓更多的人了解她的事跡,“就義處”被修繕為解文卿烈士紀念館,幾經改造,2016年8月重新裝修,成為萊西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紅色文化大院”承擔起“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重任。

每次講到這里,解佐福都會熱淚盈眶,而參觀者也會感動不已。盡管早在2008年就在館內講解,相同的故事講了不下千次,解佐福仍然感觸很深,“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能想象當時的場景,我給他們講講,傳一傳總有好處,哪怕有一點啟發也是好的”。今年已經84歲高齡,解佐福仍在紀念館講解,并會不時地去看看館內的設施,他沒有要停止講解的念頭。

“不是唱高調,我義務講解14年,講講當年的大姐姐,是我發自內心的心愿”。

相關鏈接:

“銅墻鐵壁”大澤山,石雷嚇破敵人膽

根據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青島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的通知,第一批56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予以公布。全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中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9處。

除了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劉謙初故居、解文卿烈士就義處外,還有中共即墨縣委成立舊址、萌山區殉國烈士紀念塔、前保駕山黨支部舊址、高家民兵聯防遺址等省保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年初,膠東行政公署舊址等也成為了省保單位。

每一個舊址的背后,都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在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講解員劉茜茜給半島全媒體記者講述了地雷戰的故事:“秋季的一天,正在平度大澤山一帶搶收莊稼的高家山村民,突然發現,村莊上空騰起滾滾濃煙,緊接著,雞叫聲、狗吠聲,夾雜著小孩的哭聲,連成一片。當大伙趕到后,村里火光四起,一片狼藉,日軍殘忍地殺害了13位無辜的村民,180多戶百姓無家可歸。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村民復仇的怒火,村民自發成立了自衛團,團長高祿云帶領民兵與敵人展開了斗爭。”

1941年春,高家民兵聯防民兵通過情報獲悉,日偽軍要進山“掃蕩”,聯防民兵迅速行動,在高家村西通往山里的岔道口和韭園村西“蛤蟆灣”埋上了地雷。當敵人踏進雷區后,路邊、田地、溝底十幾顆地雷先后爆炸,當場炸死三名日偽軍,其他的抱頭鼠竄,逃回了據點,初戰告捷,民兵們信心百倍。

兇惡的敵人變得狡猾,將地雷一個個挖了出來。當地民兵突發奇想,就地取材,發明石雷,一顆又一顆的石雷,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整個村子男女老少加入其中,加工石雷,石雷也不斷出新,除踏雷外,還研制出了用一根頭發絲一頭固定在樹上,一頭系在石雷上的絆雷;吊在葡萄架和門框上的空雷等等。也就從這時起,日偽軍見“石”色變,聞“雷”喪膽,紛傳“進了大澤山,把命交給天”。

八年抗戰期間,高家民兵聯防的民兵與敵人作戰600余次,斃敵俘敵2300余人,割敵電線1300多斤,繳獲戰馬7匹,各式槍支700余支,子彈上萬發。高家民兵聯防涌現出了多名“爆炸大王”、“民兵英雄”和“戰斗英雄”。

大澤山區高家民兵聯防民兵研制的石雷及戰法,也影響了周圍抗日根據地的民兵。1943年春,西海地區武委會專門舉辦培訓班,培訓地雷爆破法和介紹高家民兵的經驗。《人民日報》曾報道“在抗日戰爭中,膠東抗日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了地方性、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其中起源于平度縣、大顯神威于海陽縣的地雷戰,威震敵膽。”大澤山因此被譽為“石雷之鄉”,山下的高家村是電影《地雷戰》中高家莊的原型。

1943年8月,民兵聯防被膠東軍區授予“銅墻鐵壁的高家民兵聯防”光榮稱號。1977年12月,高家民兵聯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在高家村東南山腳下建起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和“觀爆廳”,接待過眾多國外貴賓。1995年,平度市委、市政府在原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斗爭史展室的基礎上修建新的紀念館,翻修觀爆亭、紀念碑、牌樓、標志碑、雕塑等,2016年,紀念館重修擴建,并在此后多次改造。“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聞名遐邇。

  1. <strong id="eai4v"><strong id="eai4v"></strong></strong>
    <strong id="eai4v"></strong>

    <bdo id="eai4v"></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汨罗市| 孝昌县| 邯郸县| 上虞市| 河北区| 玛曲县| 桦南县| 蒲城县| 拜泉县| 扶沟县| 莫力| 康马县| 沾益县| 南雄市| 淮阳县| 香港| 武川县| 河北区| 广丰县| 涞源县| 泸溪县| 阿巴嘎旗| 滁州市| 乳山市| 阿合奇县| 当雄县| 天祝| 大洼县| 慈利县| 怀集县| 永安市| 张家港市| 涪陵区| 陆川县| 公安县| 清丰县| 屯留县| 连云港市| 东兰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