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紹忠 馳名中外的清朝文學家蒲松齡,世居淄川蒲家莊。他應官宦世家畢際友之聘,在王村西鋪村設館施教達三十載,因與章丘毗鄰(章丘原歸淄博公署管轄),章丘的人文地理、山川風貌,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普集的東陵山、明水的百脈泉,曾數次出現于他的詩文之中。蒲松齡與章丘結下了血脈相認、棒打不分的文化情結。
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章丘閆家峪鄉長申地村,自古無祠廟,莊頭社長鞠良友、梁坤便倡議村民修一處有神農、堯、舜、禹、湯王五位先祖塑像的"五圣祠",以保佑村內人丁興旺、四季平安、祛瘟避邪、五谷豐盈。此舉得到全莊村民的贊同和支持,不足三日就籌齊錢糧。初夏時節,便請來巧師名匠掘土興工,村民自獻義工。至秋收結束,一座恢弘氣派、莊重肅穆的廟宇便于村東南角赫然崛起。按村風民俗,一項大型公益事業竣工,要立碑存念,以示后人。石碑圖案、文字設計由當地工匠雕刻,但村內無一讀書人,碑文由誰來主筆合適呢?眾村民思忖再三,鞠良友祖父曾由親戚相托,跟隨蒲公上過兩年私塾,他便推薦德高望重的蒲公執筆撰寫。眾村民欣然應允。由此可見,蒲松齡的人品、文風,在章丘人心目中的顯赫地位。于是,鞠良友便派人驅趕二馬轎車去畢家村,把年逾花甲的蒲公接到村中。
蒲公畢生追求科舉,歷史記載的就有六次章丘之行。康熙10年(公元1670年),他曾應江蘇寶應縣令孫慧文之邀前做幕僚,途經章丘青石關,即景生情,曾留下一首發人深省的五言詩:"身在甕盎中,仰望鳥飛渡……";二次赴章丘,是他于1678年去省城應試,歸途遭遇暴雨,老天有情,把蒲公留宿縣城。他在《明水遇雨》一詩中吟道:"急雨來時村舍黑,垂柳深處酒旗青……";1686年,章丘縣令邀淄川縣令張嵋來觀賞百脈泉,張縣令便約蒲公也前來作陪。蒲松齡此行興致極高,一氣和了張縣令的《過明水》詩八首:"黃鳥時鳴楊柳院,清流長繞稻荷鄉……"一晃又是十年,1696年,他和同行張歷友結伴于重陽節游覽了章丘女郎山,在七律中寫道:"當年曾此葬雙環,騷客憑借淚色斑……"
蒲松齡這次來長申地是他第六次蒞臨章丘。進村當日下午,他即由鞠良友、梁坤二位陪同祀拜了"五圣祠",次日便同當地高壽的長者開懷暢談,獲知此莊為明清建村,人丁不足百戶,田畝剛滿六百,因土地過于狹長,竟達三里之遙,故以此命名。由于莊小人稀,自古無祠無廟。因今年收成喜人,村民遂產生修祠之念。
蒲公由此獲知山村民風淳樸,老幼無賭博、酗酒之染,便于當夜精心構思、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創修五圣祠碑記》。他用筆穩重簡潔,蘸墨酣暢淋漓,雄渾恢弘之氣躍然紙上:"長申地,章丘東南之山村也……村中數十家,直率樸實,有古道……村以小,故獨無,居人憂憾之。庶幾春秋祈報,可托如在之誠,漿水呼名,亦可招魂之地。詞雖近俚,而固無害于義,眾人之誠樸,亦從可知也。初冬落成,使余記之。余亦從俗,而為之記。康熙38年歲次乙卯陽月中涴淄川蒲松齡沐手拜撰。"
暑來寒往,歲月塵封,260余年后的1962年,在常年無人問津、破敗不堪的五圣祠舊址的殘壁中,一中學生趁暑期到山野割草飼牛,在石碑落款中無意間發現了"蒲松齡"三字,知曉這是前輩遺留文物,于是報告了村中大隊部。經省市文物專家鑒定,這是蒲松齡生前留在章丘唯一的碑記,極具收藏價值,后被縣博物館珍存。
碑文系青石雕刻,體高二米,碑頂呈圓形,寬0.72米,碑文正楷書寫,計207字,字跡工整清晰,完好如初。這是蒲松齡除其《聊齋志異》外的又一寶貴文化遺產,也為章丘歷史文化寶庫增添了絢爛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