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久生 盧昱 整理 《大刀記》是我國唯一一部描寫魯北平原人民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也是慶祝抗日戰爭勝利30周年的一部獻禮作品。1975年,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山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197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同名電影,并由20多家省市電臺連播,后又被改編成話劇、評書、連環畫等,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作品通過對八路軍一支游擊部隊和人民群眾戰斗經歷的描述,通過對抗日戰爭從相持階段到大反攻勝利這一歷史時期的藝術概括,刻畫了大刀隊隊長梁永生,共產黨員方延彬,老鐵匠門書海,農民沈萬權、秦海城、楊翠花,漢奸闕八貴、賈立仁,鬼子頭目石黑等眾多的人物形象。
小說開篇,展現了舊時代農村的階級壓迫和勞動群眾的反抗,描寫了梁永生少年時期、青少年時期苦大仇深而又富于斗爭精神的性格。民國初年元宵節,佃戶梁寶成帶領眾鄉親闖進龍潭街大鬧元宵節,反抗地主賈永貴強迫長工佃戶為他家披麻戴孝辦喪事,梁寶成因此遭到迫害,他的兒子梁永生被迫流浪他鄉,鐵匠門書海將其收養。
一天,他們到龍潭街打鐵,遇到了賈永貴。梁永生報仇心切,拿了門書海的一把寶刀夜闖賈府,被管家馬鐵德發現,梁永生放了一把火后逃了出來。門書海贊揚梁永生有窮人的骨氣,便將自己那把從太平天國一位英雄那里傳下來的寶刀送給了他。梁永生接過寶刀,立志為天下的窮人報仇。
20年后,梁永生回到了家鄉。此時,他已經和門書海的女兒翠花成了親。家鄉仍是地主當道,賈永貴的兒子賈玉圭濫收治河捐而不治河。夏天,運河河水泛濫,滿目災情,民不聊生。梁永生手持大刀帶領鄉親二闖龍潭,找賈玉圭算賬,卻遭到國民黨縣保安隊的鎮壓,梁永生只得又一次逃離家鄉。
梁永生東奔西闖,終于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參加了八路軍。在訴苦會上,梁永生悲痛地講起大刀的來歷和自己的遭遇,引起營教導員王大江的注意,原來他是門書海的弟弟。梁永生被派到臨河區擔任區長,又回到寧安寨,領導鄉親們揭露了賈玉圭欺壓百姓破壞抗日的真面目,并以臨河區民主政府的名義,責令賈玉圭按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規定的合理負擔政策交納救國公糧,實行"二五"減租。
賈玉圭暗中勾結日寇,要把糧食送給鬼子,并設下圈套,妄圖逮捕梁永生。梁永生發動群眾,成立大刀隊,同敵人展開奪糧斗爭。教導員王大江也被派到縣里擔任縣委書記。梁永生帶領運糧隊,三闖龍潭,活捉馬鐵德,打開了糧倉。王大江帶領八路軍縣大隊在運河邊伏擊了前來運糧的日寇汽艇。在黨的領導下,臨河大刀隊正式成立了。
小說通過"授刀傳藝""荒野斗智""大鬧黃家鎮""夜襲龍潭街""圍困柴胡店"等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真實地再現了魯北人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不畏強敵,保衛家鄉的斗志和決心。書中還生動地展現了黃家鎮雜技、龍潭街廟會、柴胡店大集、寧津縣城花花街以及舞龍燈、拳場、鐵匠鋪、運河岸邊的田園風光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魯北人民的斗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