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朝清 于某在乘坐從長春飛往北京的航班中,多次用手機打電話,她不僅不聽乘務員勸阻,還態度惡劣拒絕關機,當飛機落地后她便被傳喚至派出所。日前,于某被機場警方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風險漠視的身影隨處可見。面對乘務員的勸阻,于某為什么會如此傲慢與囂張?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于某三番五次違規使用手機,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等不及”、“傷不起”?作為一種失范行為,當于某可以為自己的過錯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飛機上打電話”也就上演了。伴隨著社會變遷,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選擇飛機作為出行工具;可是,與之相伴的安全知識和文明素養卻處于“慢一拍”的地步,導致飛機這一公共空間接二連三地上演摩擦、糾紛和社會沖突。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失范行為會不斷累加,輕微失范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約束,就可能升級。于某之所以對在飛機上打電話習以為常,就是因為基于先例形成的偏見。“之前都沒有被發現過”不僅讓于某的僥幸心理與日俱增,還讓她對安全底線的突破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就此而言,“飛機上打手機”也暴露出航空公司在風險防范和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與短板。
近年來,飛機上頻繁上演的乘客“撒潑”,讓我們見識了物質豐盈時代一些旅客精神世界的貧乏。少數乘客的“有錢,任性”,除了給公共安全帶來巨大的風險之外,也暴露了自身在文化素質和價值追求上的蒼白無力。
一架飛機,既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也是一個觀察社會心態和社會治理的一扇窗戶。杜絕飛機上的失范行為,既需要航空公司加強風險防范和安全管理,也需要旅客在法律知識和文明素養上“補課”。(作者系高校教師)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