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時評|“一噴多促”背后的青島綠色增糧新圖景
半島網網評員 王苗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一處農田,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精準地向連片的田地噴施霧狀藥劑。這看似平常的農業作業,背后卻蘊含著青島糧食生產的深刻變革——這并非普通的防蟲治病,而是正在推廣的“一噴多促”技術,一次作業同時實現防病治蟲、促灌漿增粒重、抗逆減災等多重目標。
這種“一舉多得”的技術,正是青島推動糧食生產從“量”到“質”轉變的縮影。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青島以綠色增糧為主線,繪就一幅“糧滿倉·好風光”并存的現代農業新畫卷。
綠色與高產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過去,農業增產往往伴隨著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壓力增大。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青島的答案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綠色與高產的協同發展。
“一噴多促”技術就是個典型代表。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專家認為,這項技術通過一次性噴施葉面肥、調節劑、殺蟲殺菌劑等混合液,實現防病治蟲、促粒重、提單產等多重效果。據統計,采用這項技術的田塊平均每畝可增產100斤以上,同時減少農藥使用量20%左右。
不僅如此,青島還集成推廣了“兩選四適”、“三改三提”、“水肥一體化”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體系。在平度市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五良融合”,小麥玉米兩季畝產達到驚人的“噸半糧”水平,打破了綠色與高產不可兼得的傳統認知。
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技術推廣離不開政策支持。早在2023年,青島市統籌超過20億元資金支持糧食安全,構建覆蓋生產、儲備、流通各環節的政策保障體系。
在生產端,青島創新實施“種子金”政策,通過財政股權投資方式定向支持種業企業開展技術攻關。這一政策有效緩解了種業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難題,推動企業在育種基礎研究與品種培育方面實現突破。目前,青島多家種業企業已成功選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在番茄、小麥等作物領域打破國外品種長期壟斷局面,為保障區域種業安全與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風險保障方面,青島增設了大豆種植保險、玉米收入保險等險種,給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萊西市種糧大戶張先生今年首次投保了玉米收入保險:“有了這個保險,再也不怕市場價格波動和自然災害了,我可以放心擴大種植規模?!?/p>
新模式激發新活力
政策和技術最終要靠人來實施。青島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創新服務模式,有效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
在萊西市,“保底租金+務工收入+分紅”的土地托管模式正在興起。農民將土地委托給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既能獲得穩定的土地租金,還能在合作社務工獲取工資,年底更可享受分紅。這種模式既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又帶動了村集體增收,實現雙贏。
與此同時,青島的農機專用種苗定制服務則展現“農機”與“農藝”的深度耦合。農機企業根據特定品種和農藝要求,定制開發專用農機設備,實現種植標準化和作業高效化。這種創新服務推動青島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0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綠色增糧的青島樣本
青島的綠色增糧實踐不僅保障本地的糧食供應,更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樣本。
青島實踐的核心價值在于探索出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有效平衡點。通過系統化的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青島在穩步提升糧食產能的同時,實現資源集約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推進,為我國同類地區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具有現實可行性的實踐參考。
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啟動,青島的綠色增糧模式有望在更廣范圍推廣。一幅“糧滿倉·好風光”并存的現代農業圖景正在青島大地徐徐展開,展示著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相得益彰的美好未來。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青島以科技賦能和政策創新為抓手,推動糧食生產向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轉型,不僅夯實了糧食安全的根基,更走出一條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現代農業之路。這或許正是“糧滿倉·好風光”這一美好愿景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