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餐飲透明不該是兩難之選
近期,西貝“預制菜”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羅永浩與西貝創始人賈國龍隔空“對戰”,讓預制菜話題成為輿論焦點。然而,距離賈國龍高調宣布“全面開放廚房”僅過去三天,9月14日,各地門店卻突然接到了暫停參觀的通知。這種“朝令夕改”的操作,折射出餐飲企業在透明化道路上面臨的兩難處境。
西貝“預制菜”風波的核心,在于消費者知情權與餐飲行業透明度的矛盾。消費者希望了解所吃食物的真實情況,而餐飲企業在預制菜的使用和定義上,與消費者認知存在偏差。多數消費者認為非現場烹飪的菜品就是預制菜,而按相關規定,中央廚房制作的部分菜肴不屬于預制菜范疇。西貝堅稱門店無預制菜,卻難以消除消費者疑慮,根本原因就在于溝通缺失、信息不透明。由此引申出一個更為現實的爭議,消費者認為自己花“現炒菜”的價格,結果吃到的是“預制菜”。
值得注意的是,受這場風波影響,大批餐飲店開啟后廚現炒直播,有的直播間同時在線人數高達3萬。相比之下,這無疑是積極應對之舉。
從消費者角度看,這滿足了他們對食品安全和菜品制作過程的知情權,吃得更加放心。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這種透明化展示,能有效增強消費者對餐飲企業的信任。比如在一些主打“現炒”的小餐館,以往消費者難以知曉后廚真實情況,心存顧慮;如今通過直播,消費者看到干凈整潔的后廚環境、新鮮的食材,下單時便少了許多擔憂。
對餐飲企業來說,后廚現炒直播也是一次絕佳的營銷機會。直播間里3萬人同時在線,意味著巨大的流量和潛在顧客群體。當消費者看到廚師現場精心烹制菜肴,感受到菜品的新鮮和品質,會更愿意進店消費。這不僅能提升店鋪知名度,還能促進銷售額增長。
但后廚現炒直播要想持續發揮積極作用,餐飲企業不能僅將其當作應對風波的權宜之計。一方面,要確保直播內容真實、全面。不能只展示好的一面,對于烹飪過程中出現的小問題,也要坦誠面對并及時改進,否則一旦被發現虛假宣傳,將適得其反,引發消費者更強烈的反感。另一方面,要將透明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日常經營的各個環節。不僅在后廚制作環節透明化,在食材采購、菜品定價等方面,也應向消費者公開相關信息,讓消費者清楚消費。
從行業發展來看,西貝“預制菜”風波以及餐飲店后廚現炒直播現象,對整個餐飲行業是一次深刻啟示。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消費體驗要求的不斷提高,透明經營應成為餐飲企業生存的基本理念。餐飲透明化不是一場秀,而是持續的系統工程。餐飲行業應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完善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探索透明化的可持續模式,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透明、規范的方向發展。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