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慶 王學師
福州、邢臺、鄒城等多地有河曰
白馬河,皆系天然河流,獨郯城的白馬河系一條人工開挖河流。郯城白馬河,自東北向西南縱貫縣境,河道總長38.8公里,經江蘇省邳州市流入沂河。 白馬河,最早由明代張景華籌資、調集人工開挖。明萬歷年間,時任左都御史的張景華因不滿奸臣嚴嵩專權亂政,辭官回到他的誕生地郯城縣北澇溝村,從此開始用多年做官的積蓄甚至變賣家產組織鄉人開挖白馬河,將朝廷給他蓋的堂樓也拆下變賣。相傳當時他的義舉感動了上天,派來天神化作一匹大白馬,在夜間出來幫助民工開河,用大嘴巴拱一下,河道就變得又寬又深,白馬河的名字從此而來。
張景華,字時美,號白溪。郯城縣人,明正德五年考中舉人,正德九年考中進士。初任江西吉水縣知縣。歷官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曾上疏彈劾寵臣武定侯郭勛,直聲震于朝廷。后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敢于為民請命,終因觸犯朝廷權臣而罷職歸里。他工詩能文,曾寫下許多贊美家鄉山水的詩歌。所撰《山西奏議》、《樵枚瑣談》、《攝心錄》、《雙槐解》、《穿楊中的說》等文,短小精悍,論理明快,風格剛健,流傳于世。據清乾隆《郯城縣志》和都堂族系《張氏族譜》等史料記載,張景華在朝為官期間,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至今被《山東通志》列為"歷代名臣",其率眾開挖白馬河,時間可追溯到明嘉靖十九年辭官歸鄉之后。
白馬河在明朝以前只是一條無名的小溪,每年雨季大量的雨水匯集在郯蒼平原,因河淺道窄,無法將這些水排到沂河入海,常常造成淤洪,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淤洪最嚴重的地方,當數郯城縣的北澇溝村和南澇溝村,兩處村名即因此得來。
《郯城縣志》記載,康熙七年七月郯城大地震時,暴雨如注,地震造成馬陵山崩裂,使原沿馬陵山東麓南行直接入海的沭河因河水暴漲,奪斷裂口拐向馬陵山西,借白馬河流入沂河。至此可以看出,對于沭河暴漲泛濫和"滿陌季田水漲流",這條人工開挖的白馬河,在郯城大地震中起到了分流和下泄水災的作用,生靈免遭荼毒。
建國初期,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沂沭河治理工程開始。其東調工程,就是將沂河水東調沭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幾期工程是動員民工最多、施工期最長、施工場面最宏大、完成工作量最多的施工高潮期,有許多著名人物蒞臨導沭工地,水利部部長傅作義來此視察;著名國畫大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先生在導沭工地作畫,并為《導沭報》題詞;蘇聯科學院院士、地理研究所所長撒伊奇斯可夫來工地參觀、考察,并參加了導沭整沂工程落成典禮大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又進行了分沂入沭擴大工程,先后調集臨沂、臨沭、莒南、郯城、莒縣、日照、蒼山、費縣、沂水等9縣56萬人次參加施工,成立水利大軍,綜合治理了分沂入沭河道及兩岸的華大溝、李公河、白馬河等也就是這次大會戰,在白馬河的上游郯城縣境內的嶺紅埠村東向北開挖至分沂入沭河水道,從而使白馬河的洪水也流入了沭河。至九十年代,郯城縣又在白馬河下游清淤,由于地勢的緣故,至今在嶺紅埠村南的白馬河有一個分水點,一側向西流入沂河,一側向東流向分沂入沭河,這更增加了白馬河排泄洪水的能力。
白馬河開挖后,在沿岸廣植銀杏樹固土護堤。解放后,北澇溝村一帶,因為地勢偏低,排灌便利而被列為水稻種植區,如今的郯城縣有了"中國銀杏之鄉"、"魯南糧倉"的桂冠。